編造的“正能量”擊中了誰的喜好

時間:2013-08-06 15:2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一張“清潔工中暑,小女孩撐傘”的圖片在坊間盛傳,最終被證偽。所謂“正能量”是被策劃的結果:女環衛工反覆躺地試鏡,小女孩也是策劃者花錢雇來的。當被策劃的“正能量”一次又一次被網路炒作消費,社會基本信任也在欺騙中進一步流失。

  造假者再一次精準地迎合了個別媒體的喜好。看得出,他們對媒體趣味喜好頗有研究,媒體喜歡什麼,他們就策劃什麼。媒體關注什麼,他們就製造什麼。在高點擊率、高收視率的刺激下,一起起虛假的善被炮製出來,各種偽裝的“最美”橫空出世。各種包裝、改造、“美容”後的“正能量”,紛紛粉墨登場。

  網路推手們深諳一些媒體獵奇的本性:越是離奇,越能吸引眼球。無論是深圳90後女孩當街給殘疾乞丐喂飯,還是流浪漢離家9年回鄉獲700萬土地補償,抑或是在高溫下讓小女孩為所謂中暑的環衛工人打傘,這些造出來的“正能量”,都第一時間抓住了人們的眼球。但當這些“好人好事”被證明只是某些人為了商業私利進行炒作的時候,民眾的感動就會轉化為被欺騙的憤怒。如果放任這種“狼來了”式的虛假“正能量”,一再消費善心,總有一天人們會換上多疑症,即使面對真正的大善大美,人們也不敢再信。

  網路推手製造虛假“正能量”之所以得逞,離不開個別媒體不問事實、不做調查的推波助瀾。媒體可以搞“新聞策劃”,卻不應“策劃新聞”。媒體的責任,應當是將事實以及事實的全部呈現給公眾,而不是為了迎合自己的需求,把“正能量”變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粉飾的美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環顧四週,我們身邊並不缺乏實實在在的正能量,也許他們沒那麼驚天動地,可能也戴不上“最美”的帽子,可只有這些真實的良善,才是激勵社會向上的力量。

  值得反思的還有,有些時候,較之傳播虛假的“負面消息”,媒體為虛假的“正能量”推波助瀾時,當事人受到的處罰往往要輕得多,甚至乾脆不會受到任何懲戒。其實,導向正確的前提必須是真實。只要弄虛作假,再好的動機與出發點,其效果必然是負面的。對此,我們不能不察。

編輯:顧文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