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關部門別充當國外遊學推手

時間:2013-07-11 15:1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兩名浙江花季女生,因為在舊金山遭遇飛機失事,不幸凋零。噩耗傳來,針對出國遊學的各種聲音紛起。從多篇報道和網上言論可以看出,近些年國際遊學盛行,每到寒暑假,前往美國和歐洲的飛機上隨處可見集體出行的大中小學生,有時前往英語國家的機票甚至一票難求,用“井噴式增長”來形容出國遊學熱一點不為過。

  《中國青年報》7月10日刊登了《空難牽出海外遊學亂象》一文,列舉了遊學的一些亂象:説是遊學其實就是旅遊,旅遊也是走馬觀花式的參觀,甚至看看校園大門就算是參觀了著名大學;交流就是找幾個大學生聊天唱歌跳舞吃飯,甚至有遊學團異化為旅遊購物團……

  遊學,顧名思義就是在旅行中學習,在學習中游玩,了解不同於自己平時生活區域的地理文化民俗等各種資訊和知識,既不是在學校中封閉地學習,也不是單純的旅遊,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國幅員遼闊,不論地形地貌、風景名勝還是歷史遺跡,皆種類眾多,能為遊學提供豐富資源,但近幾年,相對於幾乎瘋狂的國際遊學,國內遊學卻不溫不火,有些學校寧可組織學生到國外遊學,也不組織國內的夏令營,這是為什麼?

  原來是“利益”在作祟。國際遊學已經成了一些機構眼中的肥肉,賺錢的渠道。一家遊學機構的負責人透露,國際遊學的利潤空間很大,組織者從每個參加者身上至少能賺到5000元。以去美國為例,如果操作得好,機票提前預定可以便宜很多,在美國的吃、住、行費用平攤到每個人身上,每天只需800元到1000元,以14天的行程計算,收費一般是一人3萬元甚至4萬元以上,去除各種成本,遊學機構可得到至少1萬元的利潤,一個營幾十個人,利潤就能達數十萬元。而國內夏令營或者遊學的利潤就低多了,只能從每個人身上賺取幾百元,顯得微不足道,不入機構的法眼。

  現在從事國際遊學的包括各大旅行社、培訓機構、留學仲介以及其他機構,他們的運營操作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與教育主管部門或學校合作,組織學生集體出國。相對於校外機構,學生家長普遍認同學校組織的夏令營,認為安全有保障。為了爭取到與學校的合作機會,校外機構最常用的招數,就是給學校更多免費名額,比如招幾個學生就給一個老師免費名額,當然老師的費用被分攤到了學生們身上。

  一家專門從事國內國際遊學服務的機構負責人,曾拿著一份由某省教育部門的紅頭文件向記者反映,該省早在十多年前就成立了教育國際交流服務中心,也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修學遊組織機構之一。與其他商業機構不同,它是隸屬於省教育廳的事業單位。有了這樣的先決條件,該機構便可通過下發文件組織省內中小學生到海外遊學。

  目前很多省份都有類似的國際交流中心,雖隸屬於不同部門,共同特點都是以行政職能之便賺取市場利潤。這樣做,一方面勢必推高出國遊學的價格,另一方面也容易讓學生産生攀比之心。很多家長都是看到別人的孩子假期出國遊學,也盲目讓孩子參與。可是,國際遊學真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嗎?

  我查閱了多條修學遊線路,大部分為兩周左右,但只有四五天的時間用於參觀大學校園,剩下的時間大都在遊覽名勝古跡及購物,“遊”的比例明顯大於“學”,幾乎接觸不到當地社會生活。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出國遊學的低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讓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到國外去,看到的和體會到的難免很片面。國外很多學校的學生只上半天課,其餘半天都是在運動或者發展興趣愛好。曾出現過這樣的情況:中國學生看到這種現象後,感到震撼,有些人回來反而不想上學了。

  如何更便利更經濟也更有效地開闊學生視野,如何讓學生學會在遊中學,這是教育部門和學校應該研究、引導的,而不是直接參與高收費的遊學運營。(李新玲)

編輯:張禦舲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