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逢節必漲:幕後有推手?

時間:2012-05-24 10:04   來源:羊城晚報

  端午節又近了,粽子漲價的報道也如影隨形。實際上,這些年來,但凡節日,從來就是只聞漲價、鮮見跌價的,粽子、月餅甚至湯圓均如此。作為一種供應非常充足的食品,而且並非像年夜飯那樣“限時限刻”,為何逢節必漲,而且漲得這麼理直氣壯呢?

  商家的解釋年年不變:原材料如糯米、糖、油等漲價,用工成本也在上漲,甚至豬肉也在漲,一個510克的豆沙枧水粽,去年賣20元,今年漲到22元了。成本上漲,這估計是事實,但如果不是節日,大家都不湊熱鬧,根本就賣不起這個價。更重要的是,諸如家電、汽車、手機這些行業,同樣面臨原材料、人力、運輸的成本問題,可人家不斷升級換代,價格卻年年下降!

  可見,歸咎於成本疊加的傳導效應,這理由還不全面。街上到處都有10多元一件的降價T恤,比一個盒飯還便宜,難道成本就真的這麼低?它應該也有很多“成本理由”去賣20元一件吧。同樣的,一部蘋果手機的成本真的比一台40英寸平板電視機還要高嗎,憑什麼賣這麼貴?這背後的根本問題是,到底誰有能力“掌控”一個産品的真正售價。

  粽子逢節必漲,讓人想起此前媒體對糧食行業的一些論述。郎鹹平等經濟學家曾提醒,中國一些糧食品類的生産乃至整個産業鏈已被外資染指了。2003年前後,國際四大糧商和華爾街共同操控大豆價格漲跌,四大糧商趁機進入中國,低價收購了一批經營困難的工廠,我們現在每天在用的知名食用油,大部分其實是有外資背景。如果玉米進口放開,外資甚至可以“掌控”中國飼料價格,進而“掌控”家禽家畜及其衍生産品包括蛋奶類的市場……

  專家之説或可商榷,但國外巨頭就是這樣,利用國內廠商的虧損,在我們上游攻城略地,悄然進入一個個産業鏈條。而我們一些農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像進城的産業工人那樣,為國外企業打工了。最終反映在我們的節日食品上,就是所謂的“成本上漲”。其實問問那些打工仔,他們的薪水真的是每年上漲了10%-20%嗎?我們買粽子真的是在給那些工人農民發工資嗎?沒那麼簡單吧。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