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獲得老百姓的信任,環保部門就必須“硬”起來:首先,環保部門自身不能被“污染”。
前天,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表示,環境數據總跟老百姓感受不一致,老百姓不信。事實上,數據是真的,老百姓不信也是真的,因為中國環境經歷的問題,塊頭太大、濃度太高,我們工作減下來這部分,老百姓感受不到。比如PM2.5,不降到60以下,人們很難有一個明顯感受。
在環保數據之前,有很多統計數據都受到過質疑,比如説官方公佈的城鎮在崗職工工資漲幅,幾乎每年都會遭遇“被上漲”的質疑;再比如統計數據説居民“每月住房支出僅為111元”,也引來網民一片如潮反對聲……因而環保部部長“吐槽”老百姓不信任環保數據,倒也不是一件太過於尷尬的事。
不過,在公眾環保意識日益強烈的今天,環保“真數據”遭遇百姓“真不信”,至少當引起環保部門的警惕。特別是在霧霾、土壤重金屬污染、“牛奶河”等環境問題屢屢困擾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反思環保數據為何總是和老百姓的感受不一致,對破解環保掣肘也能提供一些思路。
分析起來,“真數據”遭遇“真不信”可從兩個層面解讀:其一,“真數據”到底有多“真”?不少新聞報道“企業排污排毒,環保部門卻表示企業排放達標”,前不久河北滄州甚至鬧出了“紅豆局長”的笑話,面對滄縣地下水被污染成紅色的爆料,滄縣環保局長反而用“水煮紅小豆”來解釋紅井水現象,聲稱“紅井水”未必不達標。而去年4月,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也公開表示,他在調研中了解到,很多技術人員是非常希望發佈真實的數據,但某些環保局長因壓力方面的考慮,可能會做一些技術處理。當地方環保部門與排污企業“穿同一條褲子”,當環保局長為了面子問題對環保數據進行技術處理,這樣的數據能談得上“真”嗎?
其二,是否所有的數據都讓公眾知曉?環保數據本來應該在政府資訊公開之列,但有時候明明有數據,公眾卻無法知情。今年2月,有北京律師向環保部申請公開“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方法和數據資訊”,環保部以“國家秘密”為由拒絕公開。全國土壤污染數據居然成了國家秘密,又如何讓公眾相信環保數據為真?
當然,環保部門有自己的難處,像各個地方的環保局都聽命于當地政府,在GDP的壓力下,環保部門很難把真實數據公之於眾。但要想獲得老百姓的信任,環保部門就必須“硬”起來:首先,環保部門自身不能被“污染”。環保數據的獲得和公佈,環保部門要站在科學的立場上,不能“怕引起公眾恐慌”就刻意粉飾太平;其次,只有讓環保執法真正硬起來,才能讓公眾相信環保數據。不久前,因“向大氣排放污染物超標”,安徽省安慶市環保局向中石化安慶分公司開出9萬元罰單,被輿論稱為“開闢了地方環保部門監管先例”。這多少證明,環保執法也可以硬起來。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對當前重點領域政府資訊公開工作作出部署,其中包括“推進環境保護資訊公開,重點推進空氣品質、水質環境、建設項目環評等資訊的公開”。要想做到環境保護資訊公開,資訊的真實可靠無疑是前提和基礎,否則公開還會遭遇“真不信”。(李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