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免費時代真要結束了?

時間:2013-04-12 12:42   來源:解放日報

  ●免費大餐是建立在資本市場的畸形標準上的,網際網路企業應及早找到成功的商業模式。

  ●主持人:本報記者 龔丹韻

  ●嘉 賓:劉傑(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解放觀點:最近,關於微信收費的傳言沸沸颺颺。微信的商業化前景究竟在哪,收費是否迫在眉睫?

  劉傑:世界上從來沒有免費的午餐。免費只是一種業務模式,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表面都是免費的,但實質上在免費的後面,一定有它的業務支撐,比如以廣告所得來支撐對用戶的免費。有時候,一家公司剛開始為了吸引用戶,免費讓用戶使用,但那只是一種競爭戰略,一旦佔領市場,取得壟斷和霸主地位後,企業就會去獲取暴利。從企業角度來説,贏利是公司非常重要的目標。

  當然,最好的商業模式是用戶能夠免費使用,而企業能夠從其他渠道獲得商業支撐。那就皆大歡喜了。這種成功的“免費模式”如果成立,我想是不會輕易結束的。但問題是,我們有些網際網路企業,無法找到既免費又盈利的途徑,導致虧本經營,如新浪微博,以及現在的騰訊微信。

  解放觀點:為什麼我們的網際網路免費模式難以成功呢?

  劉傑:拿什麼來支撐免費,是關鍵問題。比如説廣告,上海地區新媒體上投放的廣告,已經超過了平面媒體,但是廣告的總量仍然無法和國際水準相比。廣告市場不夠發達,難以支撐一個網際網路企業的“全免費”。

  長期以來,大家一直以為電子商務成本比實體店低。對淘寶上眾多小店主來説,確實如此。但是對一家真正的網際網路企業來説,投入成本實際上非常大,甚至可能比實體店還要大。從一號店、噹噹、京東等網商來看,物流成本、倉儲成本,以及電子商務人才的成本等,都非常之高。網際網路對貨源的管理和快速反應要求,也遠遠超出了實體店。假設一家實體超市,貨架上有一萬種商品已經很多了,但是網上超市,只有一萬種是不夠的,翻幾十倍才行。而隨著競爭壓力加大,要求店舖的反應速度越來越快,這些都依賴巨大的庫存來支撐,庫存積壓的資金成本就會相應增加。如果一家網商還試圖建立自己的物流隊伍,那麼成本更是巨大。就我了解的幾家企業,它們線上線下都有店舖,但是線上成本比線下要高。

  因而,面對用戶需求和投入的倍增,網際網路企業規模做得越大,越難以用有限的廣告業務等來支撐全免費模式。

  解放觀點:每年“雙十一”,媒體總是報道幾家大企業,如何通過網路渠道,解決了實體店全年都消化不了的庫存,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似乎網店賺錢比實體店輕鬆,這又怎麼解釋呢?

  劉傑:不難發現,每年在網路平臺,打折力度最大、庫存儲備最多的大部分是服裝企業。為什麼它們能打到對折,甚至二三折,在網上瘋賣呢?因為我國的服裝行業管理太粗放,很少有庫存管理的概念。有報道説,我國服裝庫存的積壓量,即使三年不生産,都能滿足現有市場。過去服裝行業是暴利,利潤能達到50%甚至更高,庫存積壓,照樣賺錢。我去過好幾家國內的品牌服裝企業,他們連自己的庫存週轉率是多少,都茫然不知。相比之下,家電的打折力度就非常有限,對家電來説,漏掉1%可能就不賺錢,因而做得非常精細化。這可能無關線上和線下的成本問題,而是取決於某個領域管理的精細化程度。

  近幾年關於電子商務、網路商店的報道,都側重於低價、便利,給人的感覺是電子商務很好很容易。但是從商業邏輯來看,低價的商品一般無法便利,便利的商品一般無法低價,因為它需要快速物流和倉儲成本的支撐。能夠相容低價、便利兩者是非常難的。而我們的網際網路企業,居然能夠做到,這背後必然有人付出代價。誰去支撐年年虧損的網際網路企業呢?風投和風投背後的資本市場。

  解放觀點:確實,比起實體店經營不善就關門,眾多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卻反其道而行,年年虧本,但不斷得到聲譽,還能屹立不倒,出現了網際網路大企業“虧本大發展”的畸形現象。究竟是為什麼?

  劉傑:實體商店可能幾個月不盈利,就關門了。但一些網際網路企業的背後,有很多風投資金在支撐,它們的目標是爭取公司上市,隨後套現離開。網際網路企業是被資本市場綁架了。為什麼線上企業和線下企業會出現完全不同的待遇?因為資本市場對線上和線下這兩種類型的公司,評價標準不一樣。線下企業,資本市場看的是市盈率等指標。而線上公司,更多看中用戶數量。市場對兩者的預期不一樣。這套不一樣的評價標準學自美國,亞馬遜之前連續虧本很多年,美國資本市場還是不斷給它投資。

  所以也可以説,網友們的免費大餐,建立在網際網路企業的連年虧損上,也是建立在資本市場的畸形標準上。但終有一天,公司還是要回歸商業的本質,不盈利的商業模式,終究是不可持續的。

  解放觀點:馬雲在近期的演講中也表示,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已經過了免費大餐的初級階段,聲稱“今天再想免費,不僅是想死,騰訊、百度、阿裏也會幫你死”。我們的網際網路已經到了終結免費大餐的新發展階段嗎?

  劉傑:如果找不到成功的免費模式,那麼最終只能收費。國內消費者需要樹立一個理念:一分價錢一分貨。如果沒有財力支撐,良好的服務是不可持續的。就比如,淘寶的天貓如果不收費,那麼信用、物流、數據分析也沒有財力提供給用戶,對用戶同樣不利。

  此外,網路比實體店更殘酷的壓力在於,新的品牌崛起相對容易,幾乎沒有先入優勢,因為網民的忠誠度比較低,網路上轉換一家商店,幾乎不用什麼成本,換個網址就行。實體店的話,還有與店員的交流感情、地理交通的便利等因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網上買書,最開始是在8848,後來是在噹噹、亞馬遜,再後來是京東。只要有一點價格或服務優勢,網民就會轉向。又比如好幾年前,網上購物剛剛崛起,電視臺有過一次辯論:淘寶能不能取代ebay?當時許多嘉賓就説,ebay是航空母艦,淘寶只是小舢板,完全不可能。但現在,恰恰小舢板贏了。未來的網際網路競爭格局,很可能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現在的網際網路大佬們,始終都很緊張,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快速反應。

  最後一點,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很快,和寬鬆的環境密切相關,如稅收。如果政策收緊,電子商務發展不可能達到今天的地步。我們的網際網路企業,現在應該充分利用優惠寬鬆的環境,及早找到成功的商業模式,不可持續的免費大餐遲早要結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