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反腐敗的功效究竟如何?

時間:2012-12-03 10:22   來源:武漢晚報

  最近一段時間,網際網路反腐敗案件陡然增多。在我看來,公眾願意通過網際網路絡舉報揭發,一方面説明在我國公務員隊伍中的確存在著腐敗現象;另一方面則説明公眾對於反腐敗還有信心。他們願意通過體制之外的途徑督促執政者加大反腐敗的力度。

  當然,這樣説並非等於網路反腐有百利而無一害。網際網路具有自發性、分散性、匿名性特徵,網路反腐不僅會放大腐敗效應,而且會出現不可控制的人身侵權現象,也不能排除一些人打著網路反腐的幌子,黨同伐異,勾心鬥角。所以,我們對網際網路絡反腐應始終抱著謹慎樂觀的態度,因為這其中涉及到非常複雜的法律問題。

  在我國現有的體制框架內,並非沒有腐敗資訊舉報蒐集的機制。這些機制之所以難以發揮作用,根本原因就在於絕大多數資訊舉報給紀檢監察機關之後,無法及時得到實質性的回應。而且還有些時候,還可能會承擔造謠誣陷的風險。正因為如此,公民更願意通過網際網路絡發佈資訊,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監督氛圍,從而使自己“被置於”公眾輿論的保護之下,即使舉報資訊部分內容失實,也不會受到追究。從這個角度來説,我們應該透過網路反腐,深刻反思我國現有的反腐渠道,儘快建立更加透明的資訊蒐集系統。

  如今官方仍習慣於把網際網路稱之為體制之外的資訊來源。其實,管理者應當及時地把它納入到體制框架結構之內,讓網際網路成為反腐敗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如此,我國應當加強網際網路絡監管法律制度的建設,要求網站經營者履行法定職責,積極保護他人的名譽和人格尊嚴。換句話説,在網路舉報的同時,也要看到網際網路名譽侵權的危害性。因為一旦出現涉及侵犯他人名譽權或者人格尊嚴的資訊,就會有法律追究之憂。

  在網路輿論左右媒體走向的時刻,我們更應當對網路反腐的功效應當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不能因為網際網路揭露出了一些腐敗案件,而將國家反腐敗的希望寄託在網際網路絡上,而忘記了腐敗案件的特點,甚至贊同以反腐敗為名侵犯他人的名譽權和人格尊嚴;同時,也不能因為網路反腐有著侵權的風險,就大幅度過濾有關資訊,形成寒蟬效應。網際網路反腐敗資訊的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只有在法律的引導下形成權力與權力、權利與權利、權利與權力之間的平衡,才能使我國的反腐倡廉成為一個可持續的良性迴圈。(喬新生)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