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好人艱難前行

時間:2013-01-28 15:09   來源:光明日報

  日前,貴州女孩楊艾菁被評為感動2012網路人物。23天,200元變30萬元,一枚銀戒指換得貴州山區的一棟教學樓。大家紛紛讚揚這位有愛心、有創意的女孩,也感慨“微博”創造的助學新速度。然而,頒獎典禮上,楊艾菁坦言,剛開始確實有網友質疑她以公益之名炒作。一場愛心接力,險些在質疑聲中中斷。

  真心做好事卻遭質疑,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東北義工聯盟理事長趙慶,曾致力於慈善義工活動10多年。他是黑龍江蘭西縣的公務員,最開始做義工卻不在蘭西,原因是怕別人説他作秀。

  有人説,現在借慈善之名謀一己之利的人很多,為出名而作秀的人也不少。我們不否認這種現象的存在,但是我們更要看到,有更多的人不計名利、真心付出、樂善好施,比如榮登“中國好人榜”的4564位中國好人,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全國道德模範、“感動中國”人物,以及眾多的志願者和我們身邊的凡人善舉。他們,是我們這個社會的道德脊梁。

  讓做好事的人不寂寞、不被誤解,進而受尊敬、被仿傚,才能提高全民素質、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筆者認為,首先,在做好事的人受委屈、受傷害時,要有人來為他們撐腰、壯膽,可以是政府部門,也可以是媒體、公眾。“中國好人”余竹雲坦言,縱然遭到過質疑與傷害,受了很多委屈,但他堅持做公益已有10年。“如果沒有省市文明辦的支援,沒有有正義感的媒體認可,我又有什麼信心與勇氣堅持下去?”其次,對於以慈善之名謀一己之私的行為要懲罰,比如各類“詐捐”、官員走馬觀花的作秀等,都應受到譴責或懲罰。第三,公益慈善重在心誠,而非錢多、力大,要營造“好人有好報”的社會氛圍。

  只有行善者受到尊重、讚揚、推崇,更多的人才會加入到這個隊伍中。我們要努力呵護每一顆善心、每一個善舉,不要傷害每一個好的開始,不要讓好人只憑個人意志艱難走下去。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