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豬肉價格上行週期“劉郎再來”

時間:2012-10-15 13:5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的情況下,價格總水準成為相機抉擇宏觀政策的重要考量。價格總水準溫和,則政策的出臺力度和作用空間都會偏大。從8月來看,我國價格總水準改變了連續4個月的下降態勢,較7月提高0.2個百分點,重新回到“2”的區間。雖然這一水準仍然溫和,但一個曾在我國價格運作中多次出現的現象,值得我們高度關注。它可能對我國未來價格運作起到重要甚至支配性的作用——這便是豬肉價格的上行苗頭。

  豬肉價格波動與我國CPI走勢顯著協同

  在我國總體價格運作中,一個突出的特徵便是,價格運作趨勢與食品價格尤其是豬肉價格保持明顯協同,豬肉價格的波動貢獻了CPI波動的很大部分,正因如此,就産生了中國特色的豬肉價格週期,出現了CPI(consumer price index)成中國豬肉指數(china pork index)的戲稱,甚至有了豬肉價格綁架CPI之説。

  筆者認為,二者出現協同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我國豬肉價格波動的幅度較大,同比漲幅最高曾超過80%,同比跌幅最大也曾達到30%以上。在最近一輪的豬肉價格上漲中,同比漲幅最高也達到了57.1%。二是我國豬肉價格在CPI的權重較大。目前在我國CPI構成中,食品價格權重為30.49%,而豬肉價格在食品中所佔比重主流判斷在8%~10%左右。按此計算,豬肉價格在整個CPI中的權重在2.5%~3%之間。這一水準遠大於世界主要豬肉生産和消費國,例如日本為0.66%,美國約為0.34%,德國約為0.71%。這一較高的權重,放大了豬肉價格波動對CPI的影響,造成了二者的明顯協同。

  豬肉價格上行將再對CPI形成推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歷了多輪的豬肉價格波動。

  單就2000年以來,我國已先後經歷了3次豬肉價格波動週期,分別是2002年7月~2005年11月/2005年12月~2009年5月/2009年6月~2012年8月。我國的豬肉價格運作週期一般為40個月。總結來看,我國豬肉價格波動週期為40個月左右。但在這種波動中,價格上行期和回落期並非對稱的。

  一方面,在時間上是非對稱的。一般而言,價格上行期為2年(24個月)左右,而價格回落期則在1年(12個月)左右,其餘4個月則是價格築頂或築底期。

  另一方面,在價格波動幅度上是非對稱的。一般而言,上行期要明顯高於回落期。我國豬肉價格波動的這一特徵,決定了其推動CPI上行的影響,要遠大於其拉低CPI下降的影響。正因如此,豬肉價格上行週期一旦確立,將在未來的兩年內對CPI形成持續且明顯的推動,影響力量絕對不可輕視。

  豬肉價格出現進入上行週期的信號

  豬肉價格的週期性波動或者進入處於哪一區間,有著特定的信號或條件,關注這些信號並提早作出應對,無論是對通脹治理還是經濟刺激都是必要的。

  當前來看,在豬肉價格運作中,出現了支撐其進入上行週期的若干信號:

  一是豬肉價格從8月下旬開始扭轉了持續下跌態勢,開始上行。8月份環比增速改變了自今年2月份以來連續6個月為負的情況,達到1.5%,為去年8月以來的最高增速。

  二是豬糧比連續23周低於生豬養殖盈虧平衡點,這一週期與一個生豬生産週期差不多(散養約為160天,規模化養殖約為140天),各類豬肉生産主體有足夠的時間去改變生産策略,已能夠對生豬生産和供應産生足夠的影響。

  三是豬肉進口數量顯著增加,根據農業部數據,今年6~9月份,我國從美國(世界第二大豬肉生産國和第一大豬肉出口國)進口豬肉的數量分別為2671萬磅、4370萬磅、6547萬磅和8225萬磅,出現連續4個月的快速增長態勢。

  四是玉米等價格持續上漲,受美國旱災等因素影響,玉米、大豆、小麥等用來生産豬飼料的糧食品種價格持續上漲,連同不斷提高的勞動力成本、資金成本一起,將顯著增加生豬生産成本,將對豬肉價格上行形成推動。

  如何減弱豬肉價格上行的影響

  現階段來看,鋻於豬肉價格上行在推動CPI方面的巨大能量(豬肉價格同比上漲10%,則帶動CPI上行0.25~0.3個百分點),以及豬肉價格上行可能帶來的傳染效應,因此,提早預防豬肉價格上行、為宏觀刺激政策留出足夠空間,在確保經濟穩中求進和實踐價格平穩運作方面,就顯得非常必要。

  一方面,務必要明確應對豬肉價格上行,必須要立足國內、自力更生。我國豬肉産量佔到全世界産量的一半左右,且世界其他國家豬肉供求總體均衡且非常平穩,這一特徵決定了雖然我國可以短時間通過適度加大進口來應對需求的增加、控制豬肉價格上漲,卻不能作為根本手段,解決豬肉價格的大幅波動只能依靠自身。

  另一方面,務必要明確,應對豬肉價格上行,政府在某些領域不應缺位。這些領域包括:向市場發佈及時、準確、全面、動態的供求資訊,指導各類生産主體相機生産;在流通、零售、檢驗等環節給予適當政策支援,降低流通成本,促進區域間的配置效率;適當加大政府反週期操作力度,通過國家儲備等方式調劑市場供求;動態修訂生豬生産行業盈利能力的預警指標(也即豬糧比等),準確掌握生豬生産行業絕對和相對的盈利能力,當這一能力出現持續下降時,及時運用價格補貼等手段刺激生産者積極性。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