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菜賣出豬肉價”反思城市發展

時間:2012-05-07 13:33   來源:新華網

  “五花肉才10元一斤,一棵白菜卻賣到15元,都頂得上一斤半豬肉了。”5月4日,正在山東濟南一家超市購物的王慧敏看了一棵白菜的價簽後向記者抱怨。(5月6日《新京報》)

  一棵白菜15元,是眼下部分主要蔬菜品種價格大幅上漲的一個縮影。新華社全國農副産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顯示:從3月下旬開始,全國蔬菜價格雖然整體呈下降走勢,但多種蔬菜價格仍持續上漲且創近年來新高;與2月20日相比,5月2日大白菜、白蘿蔔、胡蘿蔔、番茄價格漲幅分別為75.0%、34.1%、30.0%、20.9%;與去年同期相比,5月2日大白菜、白蘿蔔、番茄、胡蘿蔔的價格同比漲幅則分別為96.6%、75.7%、49.2%、26.7%。

  部分主要蔬菜品種價格上漲過快看似小事,其所帶來的影響卻不容小覷。從大的方面來説,如果任由菜價上漲,今年提出的要把CPI漲幅控制在4%左右的目標恐難以實現;從小的方面來説,菜價關乎民生,如果任由菜價上漲,勢必導致城鎮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成本大幅上升,生活壓力進一步增大。

  應當看到,眼下部分蔬菜價格大幅上漲,雖然與今年春季我國部分蔬菜主産區持續低溫寡照、病蟲害加劇、油價上漲導致蔬菜流通費用增加等因素密不可分,但一些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蔬菜自給率與以往相比大幅降低,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以北京為例,據新華網2010年9月24日報道:過去主要為北京市民供菜的石景山、朝陽、豐臺等地的菜地面積已從17萬畝縮減至1萬畝以下,目前北京市民吃的蔬菜只有約10%來自本地。事實上,因為城市郊區大量菜地讓位於城市開發而導致的蔬菜自給率過低,已成為推高菜價的深層次原因。

  城市郊區大量菜地讓位於城市開發,主要是經濟利益驅使的結果,因為同樣一塊地用來種菜與用來蓋房,其“投入産出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我們不應忘記,城市化的根本目的不在於創造光鮮的GDP數據,而在於為居民提供包括便利的基礎設施等硬體環境和平穩的物價水準等軟體環境在內的舒適的生活環境。“白菜賣出豬肉價”提醒我們:城市發展不能一味“向錢看”,而忽略了老百姓的感受。

  2010年3月9日,針對“菜籃子”工程市長負責制弱化、菜價過快上漲等問題,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將“菜籃子”産品生産用地保有數量、“菜籃子”重點産品自給率和産品品質安全合格率等指標,作為大中城市“菜籃子”工程市長負責制的考核內容。如今,兩年多時間過去了,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菜籃子”工程市長負責制弱化的問題顯然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觀,很多城市蔬菜自給率過低的問題依然故我。

  為此筆者希望,將“菜籃子”工程市長負責制落到實處,切實提高城市的蔬菜自給率,讓市民吃上“平價菜”。筆者期盼,城市郊區一片片菜地、一排排大棚這些漸漸淡去的風景,早日重回人們的視線。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