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豬肉價”背後的深層根源

時間:2012-05-07 13:22   來源:燕趙晚報

  “五花肉才10元一斤,一棵白菜卻賣到15元,都頂得上一斤半豬肉了。”正在濟南一家超市購物的王慧敏看了白菜的價簽後向記者抱怨。往年在天氣轉暖後會大幅下跌的部分蔬菜價格,今年5月卻逆勢而上,創出新高。(5月6日《新京報》)

  每逢一種農副産品漲價,專家學者似乎都異口同聲地説:氣候因素,流通環節過多,農超對接做得不好,油價上漲等。儘管這些因素的確存在,但它們不是農副産品暴漲的主要根源。白菜一直是廉價的代名詞,它屬於一種小宗農産品。但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前幾年的物價飛漲,正是從“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等小宗農産品開始的。現在,白菜“豬肉價”是否會重復昨天的故事,顯然不容小覷。

  從前一段時間大蔥價格暴漲,再到今天白菜“豬肉價”,很可能與市場流動性過強有關。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商業銀行的人民幣貸款增加2.46萬億元,同比多增2170億元。倘若按照這個速度發放貸款,我們可以輕鬆追上2008年8萬億元的天量信貸。去年國家收緊貨幣政策後,CPI出現較大幅度下降。一季度的CPI同比上漲達到了3.8%,與民生關聯最大的食品價格上漲幅度高達8.0%。其中,大蔥與白菜作為兩個“帶頭大哥”,引領農副産品上漲,這其中有沒有植入了貨幣寬鬆的因子,值得人們去探究。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我國民間資本沒有納入貨幣管理政策之內,它們難以真正融入到金融信貸的通道。這些遊資不斷曝出炒作農産品的新聞,這折射出民間資本生存空間的狹窄。

  一棵白菜賣出了“豬肉價”,表明瞭政府雖然加強了對物價的管理與干預,但由於經濟結構中的深層矛盾沒有化解掉,尤其是在貨幣政策上“一放就亂”的狀況仍未改變,不僅會使消費者在市場上始終處於被動地位,而且也給遊資爆炒農副産品帶來了空間。

  所以,現在要正視貨幣政策對物價的影響,除堅持從緊的貨幣政策不放鬆外,要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信貸市場,這不僅能對中小企業起到扶持作用,又不會導致它們在某個農産品上聚資炒作。(吳睿鶇)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