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一位自稱是雲南大理州鶴慶縣小學老師的網友發帖説,她和同事到縣民政局交學校給雲南昭通地震災區的募捐款,卻被民政局工作人員以“不收現金”為由拒收,並且責怪她們募捐的零錢太多不好數、嫌棄她們捐的錢少,工作人員還“辱罵”了她們,該網友説自己“委屈得哭了”。(本報今日A08版)
雖然學校師生募捐的多為零錢,但是很多都是孩子們從自己的零花錢裏省出來的,是孩子們一片炙熱的愛心,雖然他們捐的錢少,但是正如當事老師所言:“我雖然清貧,但是也有尊嚴!”民政局工作人員以“不收現金”為由拒收,還對老師辱罵,無疑是在對慈善和愛心“錙銖必較”,將公眾的慈善熱情和人格尊嚴打碎一地。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一個拿著儲錢罐的小女孩被攔在某個高級慈善晚宴門前,她的一句“慈善的不是錢,是心”打動了即將進門的巴菲特,小女孩成為那場晚宴的明星,這句話也成為慈善晚宴的主題。長期以來,正是因為這種慈善理念,給予平民慈善充分的價值肯定,平民構成了捐贈的主體,故而西方國家慈善事業比較發達。而鶴慶縣民政局竟以不收零錢、錢數太少為由粗暴地阻擋草根慈善的腳步,為地震災民捐款還得找關係、看臉色,還要受盡委屈,這讓那些獻愛心的師生情何以堪?
事實上,從乞丐到幹部,各個階層都不乏慈善人士,他們竭盡全力幫助別人的行為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這種力量直達人心,非金錢能夠衡量。也正是他們,讓公眾看到無論錢多錢少,所有有愛心的人都可以用各種方式參加慈善行動,而這也與我們一直提倡的慈善理念相符。
教師和孩子們的愛心應當得到褒獎,慈善機構的官僚作風應該予以嚴厲批評。因捐款數額的不同而導致慈善機構態度的迥異,將使慈善和愛心變得“錙銖必較”,用貨幣來“稱量”愛心,無疑會使愛心蒙塵、草根失望,慈善熱情進一步“冰封”。請記住,慈善的不是錢,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