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北大”需重申講理傳統

時間:2012-08-23 14:2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21日,前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鄒恒甫在實名微博上爆料,稱北大院長、教授和系主任玩弄餐廳服務員,北大內酒店服務生走後門上北大學位班。北京大學新聞發言人蔣朗朗回應稱“絕無此事”,並表示學校將保留追究鄒恒甫詆毀或誹謗的權利。(8月22日《北京晨報》)

  該新聞本只算桃色八卦範疇。但因為爆料者的身份背景,加之北大的名校地位,此事已鬧得沸沸颺颺,成為時下的輿論焦點之一。此刻,北大發言人出面澄清,雖一定程度緩解了民眾的資訊饑渴,卻因為措辭太過籠統,而難以徹底平息事態。與此同時,作為發難方的鄒恒甫,能否拿出進一步的證據,更是有待圍觀者跟進。

  一段時間來,隨著微博勃興,“網友曝”的巨大威力,公眾已一再見識。鄒恒甫此番舉動,自然有別於一般的“網友曝”。首先,他選擇了“實名揭露”的形式,潛臺詞是“用個人信譽擔保發言”;再者,他的針對對象並非單一、具體的“人”,而是指向了一個群體。這樣的路數,本就有擴大打擊面、誤傷好人之嫌疑。理論上,良性的公共辯論,應以證據説話,而不在於內容如何勁爆、態度如何強勢。參照來看,鄒恒甫或許缺乏必要的節制,難稱得上是合格的質疑者。

  和鄒恒甫一樣,這場風波中,某些網友的心態與做法,也很值得商榷。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很多人輕易認可了鄒的話,乃至加以擴散、傳播;另一些人,在轉發之時,加上了“求辟謠、無立場”等前綴,算是做到了起碼的公允;最為惡劣的是,極少數微博主,轉發同時還添油加醋、捕風捉影,不經意間將鄒恒甫未見例證的話,演繹得有模有樣起來。其後,當質疑者未能守住質疑者的操守、圍觀者失去了圍觀者的篤定,所謂“爆料”,極可能淪為罵戰,從而無法形成良性的公共辯論。

  廣義層面,罵戰也是辯論的一種。然而本質上,兩者還是有所區別:罵戰多自説自話,難以判定孰對孰錯。但,嚴肅的公共辯論後,是非曲直自在人心。罵戰缺乏氣度、觀感不佳,情緒激動的雙方,不知要吐出怎樣的穢語。公共辯論則有禮有節,順帶還能引導“觀眾”據理説事。只可惜,鄒恒甫事件,多有滑入罵戰的風險,唯缺走上辯論正軌的希望。意見相左的雙方,鮮有正面交鋒,有觀點無論據,徒有喧囂罷了……

  鄒恒甫指責北大教授品行不端,卻不曾拿出有力的真憑實據。許多網友輕信鄒語,無非源自心底對教授群體的不信任。只是,因為“不信任”,就忍心傷害一群人,未免有失公平!當然,對“不那麼靠譜”的爆料,我們也應保持敏感,但不輕舉妄動、先行甄別真偽,總歸是需要恪守的底線。倘若任何猛料,都被無條件信任,“質疑”的成本未免太低廉。長此以往,後果不可謂不惡劣!

  圍觀人群,應以對等的標準與尺度,要求“質疑者”與“自辯者”。且,法律上有“誰主張則誰舉證”一説,此一邏輯想必也適用於公共辯論領域。既然鄒恒甫炮轟北大,總該在“猛料”之外有些“實料”。口説無憑、煽動情緒、起鬨圍毆,終究上不得臺面。其實,剖解鄒恒甫事件,追問北大教授的品行純度固然重要,可重申説理傳統和論辯邏輯,也許更為迫切。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