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服務令”會不會水土不服

時間:2012-07-25 09:12   來源:錢江晚報

  深圳擬開全國先河,對市民文明行為規範立法,49種不文明行為列入“擬處罰”名單。擬將社會服務令、降低信用等級、刊登道歉聲明等新手段列入處罰種類。這些借鑒了新加坡等地的做法的法規,能否適應現階段我國都市社會的管理實際?會不會水土不服?

  “社會服務令”治不文明很對路

  程紹德:既然警告、罰款、批評教育等對不文明的違法當事人起不到應有的震懾作用,就必需採取其他有效措施,而強制亂扔垃圾等不文明的違法當事人從事公益勞動,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好辦法。一方面,讓違法者從事有益於社會的各種公益勞動,可以彌補其因違法行為而給社會和個人造成的損害;另一方面,通過撿拾垃圾等公益勞動,也可讓違法者體驗到環衛工人的辛苦和亂扔垃圾的可惡,以後注意約束自己的行為。

  百文不如一劍:一般情況下,亂扔垃圾所受到的最大處罰就是被罰款,可實際上犯了錯誤的是人而不是錢,罰款正好忽略了“人”這個犯錯主體,讓“錢”這個客體代為受過了。深圳擬立法強制亂扔垃圾者從事公益勞動,正是從教育人的目的出發。我覺得,深圳的做法正好彌補了我國法制建設在處罰手段上的一個空白,它讓冷冰冰的制度規定有了生命的質感,有了人情的味道,這也必將收到良好的效果。

  會不會出現“看人下菜碟”現象

  野嶺跑狼:從理論上講,把參加公益勞動作為對亂扔垃圾不文明行為的懲罰,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但我們必須看到,這一制度真正實施起來會有很大的難度。首先,亂扔垃圾由誰來監管?是公安,還是市容管理者,還是環保部門?如果大家都來管,會不會形成誰都不管的局面。其次,究竟怎麼來管?是讓那些穿制服的人站在大街上盯著嗎?我們知道,亂扔垃圾的人,一般不會在執法人員眼皮子底下“作案”,如果執法手段不夠得力,很可能漏網的人會多過落網的人,這不就成了“隔墻扔磚”嗎?再者,執法部門能否一視同仁?新的規定給了執法人員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這就很容易形成權力尋租、以權謀私的空間,面對熟人和生人,執法結果就難免不一樣,這樣的執法能服眾嗎?總之,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這個法規就很難落到實處。

  晴川:新加坡重視法律的規範教育作用,前提就在於他們執行有力。但在我國,現實中的“人情執法”可謂比比皆是,並且根深蒂固。比如違章罰款,有時候,是否被處罰往往取決於執法者的心情和完成任務的情況,甚至還有被罰者的身份以及與執法者的交情深淺等等。對亂扔垃圾者強制從事公益性勞動,會不會出現“看人下菜碟”現象?

  任何形式的自由剝奪當慎用

  淩心園主:從法治的角度來説,社會服務令的使用並不像想像的那樣簡單。在各國的司法實踐中,對社會服務令的定義通常是一種刑罰,是替代監禁的一項判刑選擇。社會服務令規定相對人需要在指定地點,完成一定時長的無薪社會服務工作,因此違法者活動自由會受到限制,也剝奪了部分自由時間。而任何形式的自由的剝奪,從法律意義上來説都是非常嚴重的懲罰。而深圳將社會服務令列入了對不文明行為(注意,不是違法行為)的處罰措施,這讓人難免有處罰過重的擔憂。另一方面,從新加坡、香港等地的經驗來看,實行社會服務令,需要有一套嚴格的程式和與之配套的人員機構。比如香港,就有社會福利署中訓練有素的社會工作者擔任的“感化官”和司法機關配合,專門從事社會服務令的執行。如果深圳要借鑒社會服務令的使用,必須同樣有這些配套的程式和人員,否則有法律卻難執行,恐怕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潛海龍 整理)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