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紙遭瘋搶是文明的陣痛

時間:2012-07-06 11:05   來源:中國青年報

  6月15日起,青島南山區24座公廁試點免費提供衛生紙。公廁管理員稱,一盤270米長的衛生紙,平均每天用掉八九盤,除了正常使用,很多都被浪費了。管理員表示,經常遇到遊客如廁後扯下一大截衛生紙帶走,或者拿來擦鞋擦腳。(《大眾日報》7月4日)

  公廁免費提供衛生紙,這不僅方便如廁者,也是城市管理文明和人性化的象徵。遺憾的是,衛生紙被無端浪費,甚至被帶走或拿來擦鞋擦腳。出現這樣的事情,自然是因為國人素質還有待提高,如此堪憂的道德品質將成為公德教育的反面教材,它警示我們,在文明的道路上,我們還任重而道遠。

  類似現象其實並不少見。如果非要“榨出皮袍下的小”來,則無非是國人佔小便宜的心態在作祟。經濟學上有個著名的“公地悲劇”,即當資源成為公共産品而有許多擁有者時,就會導致資源的過度使用。免費衛生紙遭致上述噩運,既有公眾素質不高的原因,也有資源配置時的管理問題,如缺乏監督、用紙沒有技術上的限量使用等。

  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免費衛生紙這一善舉的意義,有關部門更不能因為出現這樣的尷尬和麻煩,就斷言“公眾素質與免費不相匹配”,進而使免費衛生紙的提供與試點夭折。須知,在公眾整體素質提升的漫漫征途中,出現如免費衛生紙被過度浪費和使用的現象,只是文明必經的陣痛,雖然尷尬與刺眼,但唯有努力向前矢志不渝,方能使免費用紙及類似善舉,成為文明社會的標準配備,進一步滿足公眾需求。

  實際上,在博物館等場所免費開放時,也曾出現公眾大量涌入、破壞衛生條件等難題,但經過這麼多年的免費,公眾素質也大幅提升,這也正是圖書館、美術館等“三館一站”次第免費開放的文明注腳所在。如果免費衛生紙成為整個城市廁所的標準配置,加以對公眾素質與文明的宣傳與教育,如此瘋搶和過度浪費的現象應該會逐漸銷聲匿跡。

  其實,在一些星級酒店和餐飲場所,免費衛生紙早已成為標配,卻很少被瘋搶,一方面這與在這些場所消費的顧客的文明程度較高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這些場所,免費衛生紙已成為服務內容之一。正是因為只有少數廁所配備衛生紙,造成“物以稀為貴”的潛在負激勵效應,當我們把免費衛生紙視為公共廁所必備的配置並能長久地保持,成為生活中的常態,瘋搶鬧劇就不會出現,偶爾有浪費和過度使用,也會被公眾譴責。

  其實,比免費衛生紙被浪費和亂扯更“低素質”的,恰恰是公共廁所臟亂差的老問題。正是有如此眾多讓人感覺不爽的廁所,才會使廁所成為藏污納垢之處,成為人們心目中不被珍視之地,一卷衛生紙也會成為“異類”並招致被瘋搶的命運。先讓廁所多起來、乾淨起來,文明的素質也會隨之提高。這就如同在污水橫流的廁所人們會肆意妄為,甚至隨地大小便,但在乾淨整潔的洗手間,自己踩個臟腳印都不好意思一樣。如果市政服務的素質都沒有提高,卻動輒責怪公眾不文明,板子顯然打得不是地方。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