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經濟”不能太離譜

時間:2012-06-07 12:42   來源:經濟日報

  又是一年高考時,許多商家瞄上了“高考經濟”這塊“唐僧肉”。

  看看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高考經濟”吧:有的保健企業推出了神乎其神的健腦産品,還在廣告中自稱是“高考興奮劑”;不少考點周邊的酒店推出了“考試房”、“復習房”,其實不過是普通客房換了個高考招牌;有的醫療機構專門為考生提供吸氧服務,吹噓“考生純氧”的特別功效;更有個別家政服務公司推出“高考保姆”,特製“高考營養餐”……

  有家長曾經算過這樣一筆賬,從購買高考復習資料到請家教個別輔導,從為孩子改善伙食到購買保健營養品,從考試期間住賓館到考試結束的謝師宴、慶功宴,全套消費少説也得花四五千元。

  “高考經濟”應運而生有市場需求的一面。譬如,有些考生家裏房子小人口多,環境嘈雜,選擇“考試房”復習衝刺,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又譬如,有些考生的家長工作很忙,不能按時回家做飯,臨時聘請一位“高考保姆”,讓孩子不用為吃飽肚子分心,也不失為一種折中之選。滿足這些特定人群的需求就是“高考經濟”誕生的初衷。服務業能夠敏銳地發現這一商機並及時提供服務,值得肯定。

  不過,隨著近年來高考市場的蓬勃發展,不斷有商家借高考之名大搞炒作之實,其目的並非幫助考生以更好的狀態迎接高考,而是抓住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理大賺一筆。

  一方面,在應試教育近乎主導教育體系的今天,面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家長與考生一樣承擔著極為沉重的心理壓力。在廣告的疊加效應面前,有的家長把物質條件當成了孩子前途的“救命稻草”。另一方面,一些家長雖然對“高考經濟”的各類産品效果存疑,卻抵不住攀比之心的拷問。其消費的主因並不完全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還有不能讓自家孩子輸在“硬體”上的考慮。

  不得不説,這種變味的“高考經濟”是商家與家長共同催生的。要讓“高考經濟”回歸本真,需要多方齊心合力。教育、工商等相關部門要嚴把監管關口,讓惡意炒作的企業失掉生存土壤;廣大考生家長也要正視高考,理性消費,還市場一片寧靜。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