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場“打破常規”也是一種進步

時間:2012-06-06 15:27   來源:台灣網

  6月2日,北京教育考試院針對高考期間容易出現的幾種偶發特殊情況,公佈應急處理措施。如考生忘帶准考證,可由監考老師與帶隊老師一同確認進考場先考試,隨後補驗准考證。 (6月4日《遼沈晚報》)

  “准考證”是考試的“通行證”,對此高考考場規則中早有明確規定:凡是沒有攜帶准考證的一律不得進入考場,對此每位考生理應非常熟悉並充分理解。事實上,各地每年都會有一些考生因忘帶准考證而錯過高考。北京教育考試院今年打破常規,對確實因故忘帶准考證的學生枉開一面。如此訊息讓人欣慰,更讓備戰高考的緊張氣氛減壓不少。

  可喜的是,今年各地打破常規的做法真不少。北京市交管部門表示,高考期間接送考生車輛不受“五日制”高峰限行限制。一旦被電子眼拍攝,事後車主可持高考考生准考證(含複印件)去執法站説明情況免予處罰;廣東方面則在各考場配備了醫務人員和備用試室,如果考試期間考生出現身體不適,可向考場工作人員報告,以得到及時醫治,或者由考場根據考生的實際情況,安排到備用試室考試。 

  確實,高考關涉到萬千家庭的前途命運,能否有一個嚴格、公正、和諧的考試環境至關重要。國家之所以制定了近乎苛刻、縝密的考試製度,目的就在於此。因此,我們每個家長和考生都應給予理解和支援。畢竟,只有全社會的合力支援、共同參與,才能營造出一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當然,嚴格的考場之上,不排除會有一些特殊情況出現,忘帶准考證是最常見的一種現象。對於此類“小事”,如據泥規則、機械處理,或許會葬送一個孩子的前程。一個小小失誤讓孩子抱憾終生,如此代價未免太過沉重。如果能人性化一點,在充分認證的基礎上,給考生一次機會,也決不會破壞考試製度的嚴肅性。

  制度應以人性為先。再嚴格的制度,當與人的利益發生衝突時,“人性化”操作或許更能顯示制度的魅力。對待高考這樣嚴肅的事,在確保嚴格、公正的基礎上,如果能充分考慮一些特殊情況,真正以人為本、關愛考生,這樣的制度才有人性光芒,也更能體現時代的進步。 (台灣網網友:王從清)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