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解怨氣重在做好工作

時間:2012-04-25 08:49   來源:人民網

  “我們燒的是書,發泄的是怨氣”,看著朝夕相處的書本在火焰中化為灰燼,一個學生這樣吐露心聲。學生燒書撕書,是不妥當的,但其所表達的對學校亂收費的不滿,值得深思。

  這其實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態問題。中科院發佈的《2011年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指出,當前一種值得注意的社會心態就是“怨氣”。

  有人困惑,在經濟指標一直攀升、財富持續增長、社會不斷進步的今天,為什麼還會有不少怨氣?

  “怨氣充積,必有任其咎者”,應該説,消極的社會情緒往往生成于不良的社會問題。紓解怨氣,最對症的藥方還是對接現實,正視和解決社會問題。從現實入手化解怨氣,需要敢碰熱點、攻堅克難。怨氣所及,往往指向社會熱點、民生難點,它們反映了百姓利益的痛點,也是改革發展的重點。不過,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固然是“解怨之本”,但解決深層問題需要時間過程,因此,及時解疑釋惑、回應社會關切,是疏導情緒的現實之策。

  社會心理學認為,當人有某一需要而又渴求獲得滿足時,就會引起內心的緊張狀態,如果人的需求在現實中難以實現,那麼內心緊張就會持續併發酵,導致心理失衡、行為失控。問題在於,客觀現實不會都是人人滿足、個個滿意。因此,公民也需要正確認識社會,從發展的角度看待目前的困難和問題,使自己的願望和要求更加切合實際。只有這樣,才能面對現實,放平心態,克服不必要的緊張和焦慮。

  事在人為,現實問題既是社會焦慮的爆發點,也可以變成化解怨氣的“情緒節點”。“小悅悅事件”令人悲傷,但如果媒體能客觀報道那些其實從未離我們遠去的身邊感動、草根幸福,就會有助於人們看到亮色、增強信心。“焦三牛提拔”引發人們對幹部選拔任用的種種猜想,但相關部門及時公開資訊,最終還了焦三牛一個清白,也維護了政府公信,化解了公眾疑慮。“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著見閻王”在一些貧困地區確有發生,但如果把醫改已經做的、正在做的、還將做的,以及想做而暫時做不到的真實情況都告訴大家,人們就會多一些理解和寬容。

  事實上,老百姓都是通情達理的。只要從現實條件出發,實事求是地講清在改革攻堅期、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哪些事情的推進需大刀闊斧,哪些問題的解決需循序漸進,哪些利益的調整需通盤考慮,哪些矛盾的緩解需假以時日,並真抓實幹讓人們感受到努力與改變,就能夠贏得更多的支援。

  小平同志曾形象地將疏導社會情緒稱為“出氣”,強調“群眾有氣就要出”、“有氣就能出”。在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急劇轉型的今天,我們要更理性看待和紓解怨氣。“怨”中固然有不滿、有偏執,但也有關注、有期望,只有將之視為民情民意的重要信號,大力解決好百姓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才能化怨氣為共識、變情緒為力量。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