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心態止于專業引導

時間:2012-04-18 08:39   來源:人民網

  清明期間,一場沸沸颺颺的搶鹽風波在蘭州上演。搶購原因,有人稱是聽聞“停産漲價”傳言,有人坦言“不知原因,看見別人搶,就加入其中”。

  這樣的場景,我們並不陌生。非典時期的全民搶醋、日本核輻射危機引發的國人搶鹽,歷歷在目。從信謠傳謠到戾氣彌散,從看客哄客到網路罵客,從養生迷信到山寨文化,聽風即雨、不辨真相的跟風狂潮,漸成一種社會現象。這很值得深思。

  在科學家眼中,鑒別力差,與公民科學素養水準有關。在教育家看來,缺乏獨立思考能力,與教育的 “乖順”思路有關。而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們分析認為,社會轉型期公眾對資訊的饑渴感、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以及對生活的焦慮感,使“跟著多數人走不會錯”成為很多人的本能選擇。再有,海量資訊的呼嘯而至、流轉速度的成倍提高,也加劇了人們甄別上的困難、判斷上的茫然。正因如此,個體式“跟風”才滾雪球般地吸引更多人“瘋跟”。

  從心理産生機制看,從眾跟風實難避免。但聽之任之,演化成文化現象,內化成群體性格,演化成民族特質,就絕不只“精鹽脫銷”這點恐慌了,可謂其害大焉。

  研究表明,如果一個群體裏大家意見趨同,個體的從眾比例為35%。但只要有一人提出不同看法,從眾比例就會下降到5%。這啟發我們,從眾心理的轉捩點,取決於能否及時發佈“另一面”真實資訊,提供“另一種”權威聲音,進行主動引導、專業指導。

  現實中一些跟風事件的走向,印證了“轉捩點”的存在。如果不是醫學專家、核專家的及時站出、科學普及,相關部門緊急行動、保障食鹽,搶鹽風波不會那麼快平息;如果不是政府及時搜尋到“爆炸”資訊的編造者,用事實消除恐懼,江蘇響水萬人“大逃亡”不會最終安然化解。

  當偽專家靠著一碗綠豆湯上電視忽悠時,我們需要思索:誰在為他的“造風”煽風點火?公眾是否擁有足夠多的、幫助理性判斷的資訊?我們需要反省:跟風者依賴的“專家指導系統”,是否總能公開透明、及時發佈?當搶鹽事件一次次出現,我們還需追問:該怎樣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當然,跟風者如能擇良而隨,則是更高層次的心態培育。讓具有資質的養生專家取代偽專家,讓感動中國的“最美媽媽”吳菊萍、好人郭明義填補空虛的“小月月”、拜金的“寶馬女”,讓“免費午餐”式的公益活動吸引更多追隨者,或許能從一定程度上遏制盲目跟風心態的發酵與滋長,推動社會新風的樹立與追隨,從而在這個“危險和潛在威脅的釋放達到前所未知程度”的現代社會,讓全體社會成員更多地聽從理性的召喚。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