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慈善總會日前曝出“免稅發票門”。4月15日,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向中華慈善總會出具了一份《捐贈書》,承諾向中國版權協會教育委員會捐獻價值1500萬元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在沒有收到捐贈品的情況下,版權協會教委會開出了收據,隨後,尚德公司即從中華慈善總會獲得了1500萬元的免稅發票。此後,捐贈物卻遲遲沒能到位,而相關三方之間,也陷入了紛爭之中。(《京華時報》8月4日)
這一事件仍在發酵。捐贈方尚德公司認為受贈方運作不規範,甚至存在變賣捐贈品的行為,因此決定繞過版協教委會,直接向學校捐贈;而受贈方版權協教委會則指責捐贈方附加過多條件,捐贈“已經變味”,云云。至於僅依據一紙紅頭支票就開具免稅發票的中華慈善總會,則一臉無辜,聲稱要索回免稅發票。既然相關各方好像都正義在握,那麼,受到傷害的,只能是慈善本身了。
這一事件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整體性的“擰巴”,哪一個環節都不順暢,哪一個環節都有一肚子的委屈。某些操作也表現出令人驚詫的超前性:沒見到實物即開具收據,只看到收據就開具免稅發票……這顯然有悖常理。有關各方均沒有嚴格按照慈善捐贈的相關規定進行操作,捐贈方和受贈方互相指責對方追逐利益,而慈善總會也並沒有嚴格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相關規定,草率出具免稅發票,頗有失察、失職的嫌疑,很讓人懷疑,率爾開票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部分“費用”。這一系列行為之所以能夠在“擰巴”中順利完成,不過是利益作祟罷了。如果有關各方的利益得到了滿足,自然相安無事;而一旦這種平衡、這種心照不宣被打破,就剩下了相互指責的一地雞毛。
切不要把這三方的指責、攻訐當做一齣鬧劇來看待。其間所透露出來的點滴資訊,儘管真真假假、亦真亦假、真假難辨,但是,依然讓公眾部分觸摸到了時下一些所謂公益捐贈的真相所在。在此類捐贈行為中,主導各方的,其實是各自的利益,這種利益可能是隱性的,也可能是顯性的,甚至還可能是赤裸裸的交易。至於慈善的本真意義,則往往在這個過程中被模糊、淡化,乃至完全忽略。
因為利益而糾結在一起的聯合體,註定是脆弱的,經不起絲毫風吹雨打。其內部也缺乏真正的磋商、協調機制,一旦利益失衡,立馬崩盤。隨之坍塌的,還有公眾對於慈善的信任。而這一點,尤其讓人痛心。
此前一個郭美美事件,已經嚴重損害了公眾對於紅十字會的信任,眼下,中華慈善總會又曝出“免稅發票門”。看來,公益慈善捐贈光鮮的外表之下,確實隱藏著諸多讓人不安的東西。而信任一旦流失,這些年來剛剛有些眉目的慈善必將遭遇重挫。事實上,“現世報”已經開始,媒體報道,郭美美事件後深圳紅十字會1個月只收到捐款100元。那麼,信任如何恢復?道理其實很簡單,去除附加在慈善上面的那些利益因子,加強監管,讓慈善回歸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