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捐贈資訊發佈平臺fabu.redcross.org.cn(試運作)日前正式上線,首次公佈了紅會接收的數十萬筆青海玉樹地震災區捐款。平臺一上線就受到網友熱切關注,並引發了一些質疑。針對“10萬元以下暫不可查”的質疑,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相關人員表示,初期由於資訊量太大,所以捐贈在10萬元以下的沒有錄入資金使用情況,後期紅會將進一步完善。(《京華時報》8月1日)
捐贈資訊平臺的正式上線,標誌著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開始走向資訊公開、陽光捐贈,公眾對此表現出高度關切,本身就包含著某種肯定。即便有一些疑竇表達出來,也是出於對中國慈善事業的關心,“愛之深”,則“責之切”。況且,公開的目的也是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通過這個平臺,個人捐款10萬元以上、企業捐款50萬元以上的捐贈者,可以查詢相對應的援建項目及善款的具體使用情況。這樣的設計固然有一定的道理,捐贈數額大的個人和企業,對於款項去向更為關心,大數額的捐贈,也更需要監督。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零散捐贈者就可以被遮蔽、被忽略。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愛心是不應該區分大小的,每一朵細小的浪花、溪流,最後都將匯入滔滔的慈善洪流。從這個意義上講,所有的捐贈款項和使用情況,都該一律公開。如果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種看似微小的善,就有可能挫傷來自最廣泛民間的慈善熱情。
那些捐贈數額“小”的個人和企業,對於所捐贈款項去向的關心程度,其實一點都不比那些10萬元以上的“大戶”小。兩者對自己捐贈款項的知情權完全是平等的,沒有廣大零散捐贈者的愛心播撒,哪來紅十字會大量的捐贈?
即便從技術層面考慮,“資訊量大”也不應該成為捐贈資訊公開的障礙。一方面,捐贈平臺的上線,主旨就是向社會公開捐贈資訊,以備查詢,接受監督,如果只是簡單公開一些“大戶”的粗略資訊,則很可能使得這樣的公開淪為一種形式,從而部分流失了公開的價值和意義。另一方面,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本來從事的就是接收並安排捐贈的工作,理應不憚煩勞、務求細緻地善待每一條資訊,豈可以“資訊量大”作為不公開的理由和藉口?
一直以來,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都處於輿論的漩渦之中,其間固然有外界的不了解,但是,這種不了解正是因為紅會長期以來的封閉運作造成的。也因此,公眾對於紅會此番的捐贈公開抱有很高的期望,萬不可走走形式就行。事實上,這也是紅會扭轉其公眾形象的良好契機,那就是以一種更開放、更公開的姿態應對公眾的質疑,這樣才有可能渡過危機,重新塑造公眾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