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收支緊張更應結構性減稅

時間:2013-07-08 15:36   來源:中國青年報

  由於經濟放緩一些,全國相當多地區的財政收入目標未達到年度預期,僅從前5個月地方財政收支來看,如果不算上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不少地方出現了較大的收不抵支的情況。一些地方也就開始加強稅收徵管力度。

  近期中國經濟數據顯示,經濟持續疲軟。與此同時,銀行“錢荒”爆發,市場融資成本上升,一些地方政府面臨高利率借新債還舊債的局面。不少研究機構紛紛下調中國2013年的經濟增長預期。譬如巴克萊銀行甚至將預期下調至7.4%,低於政府7.5%的預定增長目標。經濟下行通常伴隨財政收支失衡,收入增速下滑,但支出卻依舊很高。每逢此般情況,政府總習慣性施以援手,一方面通過貨幣政策、大上基建等方式救市,一方面加強稅收徵管。

  但刺激投資和加強稅收徵管,前者容易釀成低效率、重復投資,同時還會推升通貨膨脹,後者擠壓市場主體活力和成長性。好在種種跡象表明,中央政府至今沒有施以援手,明確表示不會放水。因為産能過剩、地方債務等一系列難題已經嚴重阻撓中國經濟健康發展,大幹快上的基建和房地産投資不是中央所支援的。但稅收和財政收支上的壓力,無論中央還是地方政府卻利益相對一致,都有加強稅收徵管的現實需求。特別是一些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失衡的問題比較嚴重,因而選擇加強稅收徵管。然而對於中國企業而言,稅負本身不低,還有其他各種成本,企業經營壓力也不小。譬如一個企業,無論大小,都可能面對工商、公安、消防、衛生、環保甚至城管部門的各種刁難。整體而言,企業的各種負擔實在是太重。現有的稅費壓力下,一個小微企業要發展不易,一個中小企業要渡過難關也不易。在市場呈整體不景氣的時候,加強稅收徵管實際上加重了企業的負擔,更加不利於改善企業發展。

  這個時候,結構性減稅和幫助降低企業不必要的成本,其實更有利於企業發展,從而改善社會經濟基本面,讓經濟回到上行軌道。不可否認,結構性減稅本身很難。近年來,減稅的呼聲很高,為此也進行了個稅改革,增值稅、營業稅改革試點也在提速,但整體而言,和中國經濟轉型的需求、公眾的期待還有距離。特別是在經濟低迷時,政府也很困難,指望其減稅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如果是在經濟形勢良好的時候,減稅所起的作用實際並不大,唯有困難之時,減稅才能發揮最大作用。

  結構性減稅費當然只是幫助部分企業渡過難關及宏觀調控的一方面。但企業獲益必然提振工商業,創造更多就業,長此以往,政府稅收也會同步增加。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個人稅收方面,減輕個人稅負,公眾消費能力增強,對市場也是好事。至於結構性減稅包括哪些方面,作為技術性問題可以、也應該深入討論,但重點是要有這樣的決心和行動。

  綜上所述,減稅、減負雖然觸及政府利益,可對中國經濟走出下行區間而言是有根本性幫助的。事實上,如果輔之以配套的改革,讓政府習慣過“緊”日子,而不是無節制地花錢,並穩步實現財政透明,激活的將不僅僅是經濟,調整的遠不止經濟結構,更是讓高效、低成本的輕型政府加速到來,于國於民大大有利。(銀玉芝)

編輯:張禦舲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