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企業不宜過度使用金融工具

時間:2012-11-15 09:21   來源:新京報

  合格的企業家並不一定是合格的金融家,不以避險、而以賺取暴利為目的的金融投機,其結果不僅極易産生鉅額虧損,還往往使企業陷入到更難自拔的經營困境。

  在宏觀經濟不景氣之下,贏利能力變得日趨弱化的傳統製造企業,正試圖通過金融投機博取豐厚的利潤——日前被曝出期貨投資虧損高達3.7億元的上市公司三普藥業,僅是其董事長蔣錫培金融賭局的一半,除大手筆參與期貨交易外,蔣錫培還廣泛介入現貨遠期交易、甚至自籌現貨交易所。

  儘管,三普藥業參與銅期貨套保所産生的鉅額虧損,蔣錫培家族最終表態完全承擔損失,由此相對避免了中小股民的連帶損失。但是,如此鉅額的虧損,仍讓資本市場對三普藥業的風險管控産生疑慮,10個交易日其股價下跌逾12%。

  應該説,面對變幻不定的全球金融市場,以大宗商品為主要生産原料的製造企業,借助期貨套期保值、期權等金融工具,以規避未來大宗商品漲跌、匯率升降等所帶來的不確定風險,不僅是合理的,亦是相對必要的。

  但是,如果製造企業過度使用金融工具,則不僅難以起到規避風險的目的,更可能由此帶來更大的風險,上述三普藥業即是典型案例:資産重組後以電纜製造為主業的三普藥業,為防止未來銅價下跌而引起庫存虧損,今年4月份決定在期貨市場提前賣出銅期貨合約,此舉本為合理之舉。但是,其在期貨市場賣出的期貨合約,卻遠遠超出其自身的庫存,如此,則將原本作為規避風險的銅套期保值,演變為放大風險的銅期貨投機。

  事實上,對於電纜製造企業而言,因過度參與銅期貨交易而引發虧損,並非僅有三普藥業一家,而如果放眼整體製造業,我們就會發現,因過度使用金融工具而引發惡果的案例早已有之。如我國經濟遭受美國次貸危機衝擊嚴重的2008年,知名不銹鋼製造企業長利公司,因指望原料鎳板價格上漲而過度囤積,結果鎳價一年內卻大跌70%,慘遭鉅額虧損而無法支撐的長利公司,其董事長包存林最終選擇沉池自盡。再如曾做到化纖原料産量亞洲第一的華聯三鑫,亦于該年因過度參與PTA期貨的投機,最終資金被套高達10多億元,企業亦因此無奈選擇破産重組。

  由此觀之,我們會發現,越是宏觀經濟不景氣、企業經營遭受困境,往往越容易激發企業家過度使用金融工具的衝動,他們試圖通過金融投機賺取暴利,以維持自身企業的正常運營。但是,諸多悲慘的結局卻告訴我們,合格的企業家並不一定是合格的金融家,不以避險、而以賺取暴利為目的的金融投機,其結果不僅極易産生鉅額虧損,還往往使企業陷入到更難自拔的經營困境。

  實際上,對於製造企業而言,無論宏觀經濟陰晴與否,金融工具均理應作為企業經營的風險管理工具,而不應試圖以此探索出一條賺取暴利的捷徑。而在我國經濟仍處下行通道之當下,飽受經營之困的製造企業,切實可行的突圍方向應是:強化企業內控管理、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升企業研發能力,而不是過度使用金融工具、盲目參與金融投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