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應“多維防範”應對風險

時間:2012-11-09 14:0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隨著近年中國經濟和企業不斷做大做強,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也越來越多。此時,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維度判斷形勢,推進步驟,落實計劃,尤顯重要和必要。

  所謂天時,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就是商業行動所依附的國內外政治經濟大環境。

  從政治角度説,目前最突出的是中國企業在歐美等發達經濟體遭遇的“市場問題政治化”,以及在亞非地區遭遇的“地緣安全風險”。企業應將上述系統性風險作為極重要因子納入風險管理體系,學習國外跨國企業使用金融或保險工具對衝風險的經驗。在政府層面,商務部今年已開始會同外交部等相關部門,加大推進針對境外中國企業的預警和通報力度,著力應對這類風險。而“天時”在經濟層面,是指對內外宏觀經濟走勢的判斷,以相機而決,趨利避害。回顧中國平安在歐洲富通集團收購案上的“泥足深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整個金融危機的底部判斷過於樂觀,從而“抄底”失敗。

  所謂地利,則指企業“走出去”的目的地所處的具體商業環境,以及全球相關行業的變化。

  在這個層面,需要對産業趨勢、行業狀況、法規政策、社會環境、市場情況、合作夥伴、並購對象等都有深入了解和評估,否則只能是“賠本賺吆喝”。TCL當年收購法國湯姆遜時曾風光無限,但隨後被迫偃旗息鼓,就是因為對賣方手中的核心專利資源沒有了解清楚,對市場主流將從電子顯像管電視機向液晶或電漿平板電視機的結構性轉變缺乏預判。

  所謂人和,則是指企業“走出去”後所處的社會環境,遭遇的文化差異。這些軟因素,往往容易被忽視,卻常常成為致命一擊。現代跨國企業運營的理論和實踐表明,企業國際化戰略的實施中,除了交易成本,組織成本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而影響組織成本的因素,就涵蓋了社會認同、文化融合、勞資關係等諸多內容。中國上汽集團收購韓國雙龍汽車時,就多次發生韓方員工的不妥協罷工事件,將企業一度拖入破産保護的境地。這種勞資衝突,也在其他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展中出現過。

  “走出去”,風險無處不在,風險難以消弭,風險考驗實力。從“天時”到“地利”,再到“人和”的多維度風險防範和應對體系的構建,應是“走出去”的題中之意。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