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食麵行業緣何未老先衰?

時間:2012-10-31 13:55   來源:工人日報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道,韓國知名速食麵品牌“辛拉麵”廠商農心生産的6款速食麵近日驗出含有一級致癌物“苯芘”,其中臺灣進口兩款約5萬包。據悉,油脂經高溫製作會産生苯芘,若過量吸入後恐致肺癌、吃入則恐致肝癌、腸胃道癌症等。

  這則消息令消費者再次對速食麵的品質感到擔憂。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速食麵第一次出現問題了。

  2012年9月,瀋陽工商部門發現大量今麥郎産品涉嫌更改生産日期,産品包括今麥郎小“東三福”系列及部分“手打雞蛋面”,其中一款産品更被“延期”一年多。今麥郎兩年陷5次品質問題,包括“酸價超標”、“外包裝熒光物質超標”以及“篡改日期”等。

  與此同時,速食麵被視作“垃圾食品”,各種負面聲音不絕於耳。“不論什麼牌子的速食麵,20年前什麼味道,現在還是什麼味道。”不少中國的消費者抱怨,速食麵在營養方面沒有大的改變。

  速食麵起源於日本,上個世紀90年代流行在中國,我國速食麵已經走過了20多個年頭。20多歲,對一個人來説正值青年,然而,與速凍食品同屬於方便食品陣營的一大主角速食麵,在經過20年發展後,近年來卻陷入困局。曾經的朝陽産業,如今被外界嘲諷為夕陽産業。

  在口味策略的主導下,經歷了前期高速增長之後,我國速食麵行業開始暴露出增長乏力的徵兆。2005年,我國的速食麵産量“一路高歌猛進”,産量一度達到480億份。而到了2011年,速食麵年銷售規模僅500億份,7年來僅增長了20億份。這在業內人士看來,幾乎是零增長。

  相比日本、歐美等國家的朝陽式發展,有人説,我國速食麵行業仿佛已進入暮年。

  據統計,2000至2010年的10年間,中國速食麵生産企業由800余家減至80多家,行業迅速朝規模化方向發展。2010年,康師傅、今麥郎、白象、統一四大企業市場佔有率達到80%以上,行業高度集中,其中康師傅一直佔有速食麵市場最大份額。

  有專家指出,如今速食麵的“寒冬”,讓這個發展改進空間很大的行業過早迎來“階段性洗牌”。尤其是對於小企業、小品牌、小工廠的“行業三小”來説,更是一個嚴峻的關鍵考驗階段。

  實際上,據業內人士透露,我國的速食麵市場是一個不飽和的市場。據有關機構統計,目前中國內地每人平均每年消費速食麵約15包,而飲食習慣相似的日本和韓國分別達到為44包和80包。日本一個行業商會認為,直到年每人平均消費速食麵達到30包,速食麵行業的發展才將趨於平穩。

  既然市場還遠未飽和,曾經風靡一時的方便、快捷的速食麵,緣何陷入增長萎縮呢?

  有關人士指出,目前,我國的速食麵由於創新不足、産品“老化”、品質下降等方面原因,導致了整個行業逐漸進入萎縮期,成了制約速食麵突破産量的“絆腳石”。

  據業內人士分析,市場質疑主要來自營養和健康方面。我國的速食麵企業雖然在廣告和行銷上總“叫囂”著“營養”,然而市場並不輕易買賬,直接用腳説話。

  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執行主席、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饒平凡曾指出,速食麵近10年來營養趨勢非常明顯,而中國速食麵在營養性方面與其他發達國際和地區相比顯然還有一段距離。

  業內人士進行了“中外對比”:“從面餅上看,我們和國外基本上都一樣。菜包,我國雖然也有AD蔥片、AD胡蘿蔔片、AD高麗菜、AD香菜、FD肉片等,但這些菜包幾乎都由熱風乾燥而成,色澤較暗、復水性差、比重重,實物感不佳,且數量少,尺寸小,菜包營養嚴重不足。”

  如今的速食麵産品升級和創新較慢,已經不能適應消費者追求健康的新需求。

  而反觀鄰國日本,創新一直是其速食麵企業主基調。現在,日本速食麵年産量是32億包,人年均消費量是44包,種類也增加到880種。

  與此同時,我國速食麵行業內部競爭激烈,存在惡性競爭的現象,“就是材料在漲,很多經銷商包括廠家,通過減克重,確保價格,確保利潤,只有偷工減料。”

  那麼,面對“寒冬”,我國的速食麵行業該如何突圍,走出困局?

  有關專家指出,需要注意三點:其一,企業應加大科研投入能力,提高産品更新換代速度,以順應消費者的需求;其二,速食麵行業中産品口味相差無幾,企業應突破常規,融地方特色于産品創新中;其三,企業應加強銷售管理,與經銷商協調配貨機制,避免過期門等事件的發生,恢復消費者的消費信心。

  專家強調,中國速食麵行業的發展空間還有很大,各企業只有走出單純的口味之爭,真正向産品的創新升級努力,才能使中國的速食麵行業走出“嚴冬”困境。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