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筆者在深圳參加了“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中學教育”研討會。對于廣東省將于明年上半年推出的高考改革方案,參加研討會的中學校長表示,中學教育其實並沒有準備好。與會校長們建議,改革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充分聽取校長、老師、家長的意見,要避免高考改革政府熱,學校“冷”被動參加的局面。
  令筆者感到困惑的是,多位中學校領導都對上海浙江兩地推出的高考改革方案,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也知道這兩地在推進時,出現了比較多的現實問題,包括師資問題、課程安排問題、學生選課問題、家長和學生對待改革的態度問題,可是,這些學校卻很難“先走一步”,按照國家高考改革的實施意見精神,對目前的課程、教學進行調整,以應對即將推出的高考改革。甚至可以說,雖然學校都清楚,各地遲早要推出改革,可目前還多處在觀望之中。
  這是不是學校沒有緊迫感呢?非也!而是很多學校想做調整,卻得不到政府部門的支持。比如,有學校領導說,深圳的很多學校已經“不差錢”,可是,學校的錢卻用不出去,不是學校沒有花錢的地方,而是政策不允許。按照深圳的教育投入,中學完全可以推進小班化教學,為即將到來的選課走班探索經驗,但是,政府部門對學校班額有明確限定,不得低于班額規定。如果班額限定這麼死,今後選課走班後,一門課只有幾個學生選怎麼辦?
  再比如,按照新高考的要求,高中將增設課程,對中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但是,很多高中並不具備增設課程的條件。要增設課程,就要增加師資,而教師編制卡得很死。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的辦法,無非有二:一是聘請臨聘教師解決上課問題,但這是違規的,深圳近年來這一問題很突出;二是將有的課程,實行“外包”方式,購買一些教育機構的優質課程(包括網絡課程),為學生教育教學服務。這是中學教育的創新,不再封閉辦學,然而,按照有關學校財務管理規定,中學是不能購買課程的,尤其不能和社會教育培訓機構有任何合作關係。
  在“互聯網+”時代,學生接受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可是,政府部門管理學校的思路並沒有變,採取的還是簡單的計劃模式,對學校實行計劃、封閉管理。
  在推進一項改革之前,政府部門積極按照改革的要求,創造改革的條件,為改革的啟動做好準備,這是順利推進改革所必需的,不能在改革方案公布之後,才發現這有問題、那有問題,讓改革推進阻力重重。
  首先,高考改革方案的制訂,不能只是政府部門熱,而學校、教師、家長、學生都被排除在方案之外,方案制定者要充分聽取各方意見,了解推進方案可能面臨的各方面問題。
  其次,高考改革決不是教育部門一家的事,也不是一個單項改革,這是係統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在制訂高考改革方案時,是不是要通過人大立法程序——至少,應該有公開聽取意見、把民意納入決策的民主決策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所有相關的政府職能部門,都要參與到改革中來,係統梳理政府的規章、制度,有哪些和高考要求不配套,進而推進相關改革。
  總體看來,目前的教育管辦評一體化,不適應高考改革,要求學校給學生選擇權、實行多元評價、開放辦學的新形勢。
  高考改革要改,但不能隨意改,設計方案時,考慮周到、成熟些,會避免後遺症。我國一些地方近年來推進的高考改革、中考改革,弄得學校、老師、家長怨聲載道,這不是改革,而是折騰。
  筆者建議,根據國家高考改革實施意見提出的“先行先試”要求,上海、浙江之外的所有省市,都應該在2017年等上海和浙江有第一屆新高考學生後,才宜推出新的高考方案,在2017年之前這段時間,各地應該充分調研,且對滬浙的改革進行跟蹤、觀察、分析、研究,基于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的存在的問題,對國家方案進行修正,並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高考方案,這樣的改革,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發揮改革的應有價值。(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