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為民情懷寫在百姓心中

時間:2015-09-25 10:1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9月24日電 精神的力量,如同穿越時空的光芒,又仿佛是發自心靈深處的呼喚。在青海,當你聽人唱起關於“尕老漢”的花兒小調,或是聽人講起關於“牧民店”的故事,你會感到,“尕布龍”這個名字已經深深刻進百姓心裏,成為高原上一座永恒的豐碑。

  隨著媒體紛紛報道,青海省原副省長尕布龍的事跡廣為人知,他的崇高精神感人肺腑。面對尕布龍,不少黨員幹部陷入沉思:為什麼這位“牧民省長”在群眾那裏口碑那麼好、威望那麼高?為什麼他的形象像屹立不倒的胡楊一樣,牢牢紮根百姓心中?

  其實,這樣的問題,在河南蘭考、在西藏阿裏、在福建東山、在雲南保山、在每一個好幹部工作過的地方,都有過追問。答案,樸實而又深刻:赤誠為民者,民嚮往之。走近尕布龍,同樣能感受到共産黨人的為民情懷。他無償招待從大草原來西寧治病的牧民,他深入鄉村排憂解難,他曾流著淚走出窮苦人家的院落,他用一雙長滿老繭的手為市民種下滿山綠樹……念的是群眾疾苦,謀的是群眾利益。為民情懷,一言以蔽之,就是懷著真情幹實事。

  “善治必達情,達情必近人。”一個好幹部,總是把群眾當親人,胸膛裏跳動著一顆“勿忘人民”的公僕之心。親民、愛民、為民,既是一種真摯的情感,又蘊含著深刻的認識。

  儘管職務不斷升遷,尕布龍始終能清醒認識自己——“人民養育了我一輩子,任何時候都不能忘本”;儘管位高權重,尕布龍始終能正確認識權力——“權力來自百姓,只能服務於百姓,而不能以此謀取私利”;儘管崗位不斷變動,尕布龍始終堅守履職的本分——“不知道老百姓甘苦的人不配做共産黨的幹部”。只有對人民常懷感恩之心,對權力常懷敬畏之心,才會真正懂得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才會以滿腔的熱情投入為民服務中去。以尕布龍為明鏡,那些為官不為、為官亂為者,從思想根源上剖析,正在於替自己想得太多、為群眾想得太少,把權力看得太重、把責任看得太輕。

  真情是驅動力,實幹是試金石。尕布龍有句話發人深省:“我們口口聲聲説自己是人民的公僕,我們不做這些,誰來做?”老百姓最看行動、最認實效,任何豪言壯語都不及幹事有分量。幾十年來,無論是應對雪災疫情,還是狠抓扶貧工作,或者是投身植樹造林,尕布龍總是任勞任怨地幹,哪工作最苦最累,就出現在哪,哪群眾最需要幫助,就奔向哪。“心是用來換心的,我們共産黨人老老實實造福社會,真心實意幫助群眾,自然會得到群眾的擁護。”百姓心裏有桿秤。尕布龍走了,卻活在百姓心裏,為人們思念和傳頌。金盃銀盃比不上群眾的口碑,人心所向在這裡,黨員幹部的人生追求也應在這裡。

  今天,從越來越好的辦公條件,到越來越先進的技術手段,各級幹部為群眾辦事,有了更好的條件。從多元的利益,到多變的思想,各級幹部做群眾工作,也面臨新的考驗。時代變了,民情變了,但對群眾的感情不能變,對群眾的責任不能丟,“心貼心、實打實”永遠是贏得人心的法寶。

  有群眾辦事為蓋幾個章跑得苦不堪言,不禁感嘆:“辦事效率高不高,關鍵不在辦公電腦快不快,要看工作人員有沒有責任心。”再好的工作條件,也需要宗旨意識、服務意識來激活。理想信念是作風的基石,思想上的滑坡是最嚴重的病變。對幹部而言,走不出私心,立不起公心,就提不起擔當的精神,甩不開幹事的膀子。堅守根與魂,才能做好知與行。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向焦裕祿、孔繁森、楊善洲、谷文昌、尕布龍等先進典型學習,正是為了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為做人、用權、幹事注入強大正能量,真正把一項項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尕布龍,一個牧人一樣的公僕,生於草原,又歸於草原。蒼穹之下,那片養育他的草原叫“金銀灘”,“西部歌王”王洛賓曾在那裏寫下了著名的《在那遙遠的地方》。一個共産黨人,不管走多遠,只要心繫群眾,就有了方向和力量。“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把為民情懷寫在群眾心中,需要我們用紮實的行動來詮釋,以一生的奮鬥去抵達。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