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怎麼學

時間:2015-03-24 10:3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我是一名高三的學生,現在學校裏學習國學的主渠道是課堂,大部分老師講授國學的方法是將古文或詩詞翻譯成白話文,對文章中的難解詞字進行講解,通讀課文,一篇古文的教學即告結束。其後,文章能否背誦、默寫、翻譯,是否能識別通假字,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等機械的考試方式成為學生掌握國學好壞的衡量標準,對涉及國學核心的人文精神傳授和學子品性培養等內容,老師講解甚少。

  固化的授課和考核模式、古人價值觀與當代社會價值觀的偏差,造成很多同學對學習國學態度不積極,內心無法與作者思想産生共鳴,在我們眼中,國學課程的增加意味著加重學習負擔、增加語文應試難度。

  作為一名在校的高中生,我們在對國學經典包羅萬象的內容充滿崇敬心的同時,也對教授的國學內容提出疑問:國學教的東西是不是太老套了?課本選用的國學內容和日常生活真有關聯嗎?某些國學作品中提倡的精神是否還適用於今天?

  與大家不喜歡那些埋在故紙堆裏的國學教育相比,在我們學校,岳飛的《滿江紅》、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些被譜上現代歌曲的詩詞歌賦,同學們幾乎人人都能背誦和吟唱,對其內容的理解水準遠遠超過死記硬背的文章。而周傑倫的一曲糅合現代與古典精髓的《青花瓷》更是讓無數學子在和唱中被國學吸引。

  近年來,不少學校採取了諸如開學首日學生拜孔子、千人集體誦“弟子規”等活動,以縮小國學傳授和學生學習間的時空差,激發學生學習國學的興趣。但這種形式大於內容的國學傳授方式,並沒有得到周圍同學們的內心響應。其實,今後國學能否在中小學生中得以真正傳承,關鍵在於傳統的國學精神及文化能否在現代學生間喚起相應的文化認同感,而培養文化認同感的核心在於國學教育如何貫古通今。

  現如今,巨大的網路儲存空間,使國學傳授不受時空限製成為可能。國學的傳授,需要突破傳統的授課及表現方式的束縛,吸納更多的現代元素。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