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少一些吐槽,多一些行動

時間:2015-03-24 10:25   來源:錢江晚報

  杭州説要給垃圾袋刷上條碼,誰不分類誰亂扔可以追溯。這件事夠稀奇,夠驚艷,其中引發的公權力和私權力邊界的爭議、盯梢式的緊迫感讓議論者興奮不已。

  很多人立馬指出其中的錯誤來:什麼這是在侵犯居民的隱私和權利;什麼你怎麼去查,難道翻一袋袋垃圾去?查到了又怎麼辦,難道挨個處罰過去?什麼垃圾分類是便宜了撿垃圾的人,卻浪費了寶貴的財政資金,增加了工作人員的負擔,增添了老百姓的麻煩之類的。一些人甚至已經看到結果,很有遠見地指出,這又是一次勞民傷財之舉。

  他們説得在不在理?單個論,都有一定道理。是啊,該怎麼核查又該怎麼賞罰,我們是不是有這麼多的人力物力來應付這樣的挑戰?質疑者總是能找到毛病,他們永遠站在真理的一邊,卻都有意無意地忽視了管理部門為什麼這麼做的苦衷,忽視了在垃圾分類這件事上民眾的責任。

  法不責眾一向被視為根治居民壞習慣上的最大困擾,你扔我也扔你闖紅燈我也闖,條碼將每袋垃圾都指向了具體的人,從約束個人行為上説,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方案也許還不完美,但解決問題的誠意我們不能抹殺。在垃圾分類這件事上,每一個努力的城市都值得尊重。杭州這幾年來在垃圾分類上做了很多工作,其中就包括了被廣泛質疑的給住戶免費發送垃圾袋,給小區配置不同類型的垃圾桶。其初衷不外乎希望用財政買單的方式換取居民的支援。令人遺憾的是現實情況不盡如人意,一些居民垃圾袋領回家了,垃圾卻一股腦兒裝一袋倒了;居民樓下政府花鉅資購進了各色垃圾桶,希望居民對照著丟垃圾,可在一些居民眼裏,都成了一個顏色的垃圾桶。

  對這樣的嘗試,的確應該反思,回過頭來仔細審視一下政策的效果,但又有多少人問一問為什麼一項項挺好的政策最後都不了了之?這真的是政府工作不努力不細心的問題嗎?垃圾是由千家萬戶産生的,對應的是千千萬萬不同生活習慣的人,政府不可能把所有的事都包乾了,垃圾分類能不能取得效果最終還得從每家每戶的廚房開始。該分類的不分類,再多的措施再好的配套也是沒用的。居民沒有垃圾分類的意識,放再多的桶最後也都只是垃圾桶,而不會有再生資源。

  我們把垃圾丟到樓下就完事了,可這些垃圾得有人運,要不然就得垃圾圍城。誰都不希望整日與垃圾為伴,可是這個城市的垃圾必須有個去處。垃圾分類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垃圾,而不是找個地方埋起來,確實是解決問題最理想的方式。居民似乎無須為垃圾去向擔心,多一包不多,少一包不少,但如果每個人都少扔一點,結果就可能是少開幾個填埋場少建幾個焚燒廠。我們還有幾個天子嶺能用呢?

  我們不能把環境問題統統推給政府,不能把管理部門逼得團團轉,我們自己卻無動於衷,袖手旁觀,抱著看笑話的心態,一臉你奈我何的麻木。

  在你我置身事外的情況下,垃圾分類永遠都不可能找到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不配合,你哪怕是把垃圾袋塞到他手裏,把垃圾桶擺到他家門口,千叮嚀萬囑咐也不會有什麼效果。在垃圾分類這個問題上,不僅需要居民作出配合,更需要居民作出犧牲,犧牲一點時間一點精力把垃圾分分類,甚至犧牲一些生活方式改掉一些舊習慣。在督促居民行為上採取一定的強制措施,這不是矯枉過正,而是對社會對個人負責。假如每個人都能做到垃圾分類,又何須用什麼條碼?假如人人自覺行動,又何須社會上下費這麼大的勁來推動?

  不能把管理部門逼得團團轉,我們自己卻無動於衷,袖手旁觀。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