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靠溝通化解,情緒靠交流疏解

時間:2014-05-16 11:0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持續深入交流,才能緩解三地出現的微妙情緒,增進文化認同,使三地關係邁向新境界

  近日,臺灣歌手陳升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不歡迎“陸客”赴臺,並諷刺大陸人上廁所不關門。這番言論激起大陸網友強烈反彈,有不少人揚言要抵制陳升來大陸。稍早前,香港藝人杜汶澤“有本事阻止我來大陸”等言論,同樣遭到內地網友抨擊,其參演影片遭到抵制,票房慘澹。

  作為明星、藝人,在公共場合發錶帶有地域、族群歧見的言論,這明顯是一種“政治不正確”。無論這是否他本人真實想法,這種表態方式都是值得商榷的。公眾人物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影響廣泛,語帶歧視不僅對他人不公正,而且可能造成事實上的侵害。

  這一點,許多國家已經成為公共交往的慣例。如果有人在公共場合發表涉及種族、性別、宗教或身體等方面的歧視性語言,後果將會很嚴重。例如,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薩默斯曾因一句“女性學理科天生不如男性”,遭遇公眾激烈批評,最終黯然辭職。更多地使用中性語言,表達個人觀點時注意避免構成歧視,這應成為公眾人物的自覺意識。

  即便作為個人觀點表達,陳升、杜汶澤的言論也存在不少錯誤。如陳升諷刺大陸人上廁所不關門,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偏見,就算他曾經見到過這種情形,也不能把個例上升為普遍現象,進而一刀切地否定“大陸人”這個整體概念。至於杜汶澤,他的話更多是一種情緒化發泄,邏輯混亂不説,而且充滿怨念。這本身就不是正常表達觀點的方式。

  不過,無論陳升、杜汶澤等人説了什麼,這也只是他們的個人表達,沒有必要上綱上線,或把他們作為臺灣人、香港人的代表。哪怕是他們自己,大概也不會有這種代表多數人的想法。社會如此多元,觀點迭出、意見分歧也屬正常。大陸網友不必把這種個人聲音無限放大,更不可把觀點爭論上升到地域之爭。這同樣是一種不理性做法。還可以説,因為杜汶澤的個人言論而抵制他參演的電影,這不免矯枉過正了。

  但不能忽略的是,針對陳升、杜汶澤等人言論而引發的網路激辯。由於參與論爭者眾多,觀點各有不同,這反倒具有一定典型特徵。從這幾場論爭,加上近來發生的大陸兒童香港街頭便溺事件、臺灣反服貿事件,可以看出,三地之間的民間互動與過去相比確實有所變化。

  簡而言之,臺灣、香港部分民眾對大陸游客紛紛擁入,有著一股焦慮心態,而部分大陸民眾對兩地出現的批評聲音,則抱以較為強硬的姿態。臺灣、香港部分民眾的想法是:你們來到這裡,打破了我們的平靜生活。部分大陸民眾則認為:我們給你們帶去了經濟收入、就業保障,不可以這樣對待我們。梳理陳升、杜汶澤等人言論,其中就隱含著“不歡迎你們來”的意思。雖然表達方式各有不同,三地部分民眾之間的微妙情緒,大體由此衍生。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應該説,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這既涉及香港、臺灣地區民眾如何面對大陸經濟崛起的問題,也涉及大陸民眾站在“經濟高地”上如何看待世界的問題,同時還涉及三地人文理念分歧的問題。

  從經濟發展方面講,大陸過去是依賴臺灣、香港“輸血”,而隨著大陸經濟崛起,逐漸介入兩地經濟生活,這難免給兩地民眾造成心理落差。從文化交流層面講,過去大陸年輕人對港臺流行文化趨之若鶩,但在今天,一些港臺明星、藝人反倒要北上“揾食”,這可能讓一些人心裏不爽。從日常交往情況看,臺灣、香港城市文明相對成熟,而部分大陸游客雖然懷裏揣著大把錢,在生活習慣、文明禮儀上卻有所欠缺,這導致了一種“人文的衝突”。還可看到,有些大陸游客到了香港、臺灣等地一看,發現並不像他們所想像的那麼“發達”(高樓大廈還不如北京、上海多),這更可能增加了部分大陸客的“傲嬌”心態。

  但不管問題出在哪,一味採取激烈對立,只能加深誤解、擴大分歧。對於香港、臺灣地區部分民眾,指責和抵制大陸游客,也無助於化解自身困境。把大門關閉起來,香港、臺灣也不可能變成獨立於世界之外的桃花源。對於大陸部分民眾而言,互相指責、謾罵也只是“秀下限”,更可貴的品質是善於反思自身不足,加以改進。矛盾要靠溝通化解,情緒要靠交流疏解。只有持續深入交流,才能緩解三地出現的微妙情緒,增進文化認同,使三地關係邁向新境界。(魏英傑)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