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責的“痛快話”辜負了兩岸間的善意

時間:2014-05-16 11:08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日,臺灣音樂人陳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語出驚人,再次撥動了兩岸話題中的敏感神經。

  陳升説,“我最不喜歡的三個字就是拼經濟”,“我真的覺得,我們不要賺這麼多的錢”,“陸客真的不要再來了,我們真的要犧牲我們的生活品質嗎?”“我有很多大陸朋友,我也很喜歡他們,但我常跟他們講,等你們上廁所會關門的時候,我再跟你談統一。” 此言一齣,立刻在網路上遭到口誅筆伐。

  在筆者看來,陳升的觀點著實有點過於“不嚴謹”,以至於顯得不值一駁。“不要拼經濟”、“不要賺這麼多的錢”、“不要陸客來臺”等言論,恐怕更多的是一個藝人不切實際、一廂情願的“天真”想法。對於早已盆滿缽滿“不差錢”的陳升來説,這可能是行得通的;但對於那些苦於“薪酬十年不漲”的臺灣年輕人和工薪階層,以及臺灣的旅遊業者而言,這恐怕不是一個好的選項。

  在陳升的這番言論中,更抓人眼球、招致抨擊的,是“等大陸人上廁所會關門時再談統一”這一説法。

  並不是説大陸的不足之處不容批評。陳升提及的陋習,在大陸不能説絕對沒有,但顯然也不是司空見慣的事,而且也絕不是大陸社會公德觀念所倡導和接受的。其實,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兩岸在相互理解上存在的一些“衝突”,確實是需要面對的,同時也是可以且應該被討論的。但是,這種討論只有在善意的前提下、在建設性的基礎上才有積極意義。在這方面,陳升的“等大陸人上廁所會關門時再談統一”,以及前段時間被熱炒的“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等言論,可謂反面教材。這些言論不僅透著 “優越感”,而且還以偏概全,與事實不符。這樣的言論,不僅無法起到增進兩岸民眾相互理解的積極作用,反而向輿論場中投入了一顆顆“深水炸彈”,破壞力十足。而一再被破壞的,正是兩岸之間這些年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的相互了解的善意。

  事實上,自2008年兩岸實現“全面三通”以來,到現在也不過短短6年。在經歷了幾十年的隔斷之後,兩岸之間存在某種誤解和隔膜,實屬正常。可喜的是,這些“隔閡”在兩岸各層次的交流往來中正在被一點一點彌合。兩年前筆者作為交換學生赴臺學習時,對這一點深有感觸。在臺期間,雖然偶爾也聽聞身邊的大陸朋友“吐槽”自己被臺灣同學問到一些類似“大陸的馬路真的跑馬車嗎”這樣的“囧”問題,但這絕對是極少數的案例。絕大多數時候,筆者感受到的都是臺灣社會與臺灣民眾釋出的濃濃善意與人情味。而一些臺灣年輕人在接觸到了來自大陸的同齡人以後,也漸漸意識到,原來“我們之間並沒有那麼多不一樣”,完全可以成為“一起玩耍的小夥伴”。除了大陸學生,近年來一些到訪過臺灣的大陸游客和公眾人物,對臺灣也不吝溢美之詞,比如,韓寒的《太平洋的風》廣為傳播,“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也常常為人所稱道。

  所有這些兩岸民眾在相互交往中,一點一滴積聚起的善意和相互理解都非常可貴,且得來尤為不易。與此相比,“破壞”卻顯得過於輕易。隨便一句不負責的言論,在通過媒體和社交平臺的放大傳播後,便能輕易挑起兩岸網民之間的罵戰。如此,彼此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良好印象,在毫無意義的爭論與謾罵中很容易就消耗殆盡。這實在讓人覺得可惜與不值得。要知道,人心傷了,再要彌補就不那麼容易了。歷史所造成的“隔閡”已經讓整個民族付出了代價,這可能需要幾代人去修補。而活在當下的我們,尤其是公眾人物和媒體,真的不應該再人為地去製造“隔閡”,更不應該用幾句不負責任的“痛快話”,輕易就辜負了兩岸之間點滴積累起的善意。(陳婧)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