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透明油桶”化解焦慮

時間:2013-09-26 13:50   來源:人民日報

  “技術升級,為什麼一定要漲價?”“成本激增,應當如何分擔?”日前由國家發改委公佈的油品升級和價格調整方案,引發社會關切。

  油品不升級,霧霾難降級。改善空氣品質,減少尾氣排放,油品的升級改造不僅必須,而且重要。而降低汽油中的含硫量,意味著要在提煉過程中引入新的加工環節,技術上的進步通常會提高生産成本。按國際通例,“誰污染,誰負責”是環保經濟學的準則之一。油品升級的相關費用,也要沿著“多用油,多負擔”的方向化解,沒有理由讓“無車族”為“有車族”製造的污染買單。對此,相信每位理性的車主都會理解並支援,這是汽車時代基本的文明素養。

  油品升級導致的加價,必然産生連鎖反應而波及相關行業和群體。據了解,有關部門和地方正在著手完善成品油價格改革補貼政策,還會適時啟動油價補貼機制及油運價格聯動機制。這些政策的跟進,相信會降低對部分困難群體和公益性行業的不利影響,從而在油品升級中,既體現市場行為,也展現行政作為。

  其實,許多人的焦慮並非來自升級漲價。爭議更多的是,圍繞油品升級的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三方中,油企的責任該如何體現?中石化已表示“每年將投入三百億元左右解決油品品質問題”,但很多人還是聚焦“三桶油”的盈利模式:一邊是喊虧本、拿補貼,一邊是上半年高達1293億元的凈利潤。三家油企平均每天凈賺7.1億元,成品油調價緣何依舊“漲多降少”?企業經營與民眾感受的強烈反差,才是這場政策討論呈現“雞同鴨講”、“理性的非理性”的真相所在。

  很多時候,民眾不是不想承擔環保責任,而是不滿一本本鎖在櫃子裏的賬目。國有企業掌控社會公共資源,生産經營、技術改造的成本與收益,除去國家安全與商業秘密,不應有所保留甚至隱匿。不知情,難免産生不信任。説到底,有油企經營透明,才有民眾真心支援,也才有藍天明麗怡人。在這個意義上,積極消化油品升級壓力,公開透明列出改造成本,與生産品質合格、環保達標的産品一樣,有利於求得廣泛認同,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題中之義。

  “油負”之下,權利與責任的重新分配,表面看是個技術活,操作起來就會發現掙脫不掉利益的糾葛,離不開改革的鼎力推動。深化資源價格改革,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加強行業監督管理,才能依靠“透明油桶”撫平民眾心頭的漲價焦慮。而這,較之城市上空的霧霾,治理起來也許不會更容易。(周人傑)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