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吃藥何時不再"靠掰"?

時間:2012-10-22 14:35   來源:東方網

  “一片直徑不到1釐米的藥,怎麼分成兩份甚至四份?”一些家長反映,去醫院給孩子開藥,常常出現“半片”“四分之一片”的劑量,但從藥房拿到的藥卻是成片的,服用時只能用手掰。掰不了的就磨成粉末,用溫水溶解後,根據刻度分給孩子服用。(10月20日新華網)

  兒童專用藥奇缺,給孩子治病時醫生經常面臨無藥可開的尷尬局面早已見怪不怪。就在今年9月份舉行的“兒童用藥問題”專題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指出,目前國內市場90%的藥物都沒有“兒童版”,多數是成人藥的“減量版”,國內市場90%藥品無適用於兒童的劑型。正因為如此,目前臨床上確定兒童用藥劑量大多是通過年齡、體重、體表面積等來決定,即“基本靠掰”。

  殊不知,給兒童吃“成人藥”,不到指甲蓋大小的一片藥得平均分成N份來吃,太不方便不説,最怕的是掌握不好量,導致孩子發生中毒等危險,小病也成大病。比如地高辛、西地蘭、氨茶鹼等,少有適合兒童的劑型,臨床上很難掌握用量,致使中毒事件時有發生。又如用於小兒退熱方面的部分成人藥裏含有大黃,成人可能不是很敏感,但小孩服用會引起腹瀉……

  毋庸諱言,兒童吃藥“基本靠掰”,會導致劑量過小或過大,這樣,不僅難以保證用藥的首要目的——有效治療疾病,而且還會引發諸多用藥安全隱患,實不可取。人們不禁要問,兒童專用藥奇缺的癥結到底在哪?其實説穿了,還不是因為“錢規則”作的怪。

  據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醫藥業商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6000多家藥廠中生産兒童藥品的藥廠寥寥無幾,能夠自主開發兒童新藥的更是鳳毛麟角。究其原因,一些藥企負責人認為,兒童藥品新産品投入高、開發週期長、利潤低、成本大,且在研發、轉讓、生産、使用、銷售等諸多環節缺少政策支援等。

  藥企不願生産兒童藥的“癥結”找到了,關鍵是如何“對症下藥”。換言之,確保兒童用藥安全,僅等藥企“良心發現”還遠遠不夠,所以政府一方面應想方設法給藥企灌輸“道德血液”,另一方面有必要對兒童藥品研發給予政策、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援,對兒童藥品生産企業給予稅收減免等産業扶持政策。可以説,兒童用藥能否告別“基本靠掰”的歷史,政府的態度決定成敗。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