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只在心間每個人皆有可能

時間:2012-06-13 10:22   來源:法制日報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一項調查顯示,86.2%的受訪者坦言,吳斌最讓人感動的是他的職業堅守。社會上像吳斌一樣保持職業堅守的人多嗎?調查顯示,50.8%的受訪者承認自己身邊就有這樣的人,15.5%的受訪者認為身邊沒有這樣的人,33.7%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説。專家指出,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自己的崗位和職業,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6月12日《中國青年報》)。

  這是一個“最美”的季節,“最美”不只是吳斌,“最美女教師”推開學生身負重傷、“最美路人”托舉起三歲女童的生命……“最美”次第閃現,讓這個社會充滿了融融暖意和深深感動,也引發民眾對於人生價值、精神價值的多重思索。人們注意到,在“最美”人物的身上也體現了一種當今社會最為稀缺的職業精神。這樣的精神似曾相識,卻實在是久違了。

  首先,“最美”人物的舉動無疑是一縷縷吹開沉寂的清風,讓人們重新感受到久違了的職業精神之美。愛崗盡責、先人後己、敬業樂群……這些曾經司空見慣的價值重新在眼下這個社會找到了安身之處。這樣的回歸既是一個時代的理性,也是職業精神永不磨滅的傳承與再造。一個社會不能總是底線很低,更不能罔顧至關重要的職業倫理。

  不可否認,近年來,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流行使得整個社會的行為底線大大降低了,過去被認為理所當然、無需討論的職業精神、職業倫理也無可避免地淪落,乃至於極大地異化了。作為一個社會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優先做什麼等等,不再取決於公共的利益、精神的價值,而是一切均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甚至像大學這樣理應成為人類精神殿堂的地方,也盛行利己主義,此前北大教授錢理群直言大學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所言非虛。

  其次,“最美”人物的舉動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行自心發、自然流暢、心無挂礙,沒有絲毫的刻意和做作。無論是在車禍瞬間推開幾名學生的女教師張麗莉,還是猝然間被飛鐵擊中腹部忍痛停穩大巴的司機吳斌,或者是那位徒手爬上3樓防盜窗足足將墜樓女童托舉了十余分鐘的打工仔周衝,他們的行為都是一種下意識之下的應急反應。

  這些事件發生之後,網路上也頗有一些聲音,認為“最美”云云不過是做了一些本該做的事情而已,言下之意,似乎認為他們很難與所謂的“英雄”挂起鉤來。這樣的想法未免有些簡單、皮相化了。一個人之所以能夠在猝然間發出巨大的能量,正是因為其在平時就有著這樣的愛心和善意,有著長期以來醞釀累積的心理基礎,這才能夠在危急時刻有淋漓酣暢的爆發。

  常聽老人們説,世風日下,一代不如一代,如果排除掉這些話語中間的失落情緒,未必就全無道理。惟其有淪落,方才有重建。今年五月,著名全國勞模、“發明大王”包起帆到河北巡講時談到,在一個價值多元化的時代,依然應該學習勞模精神,它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每一個人都不要鄙視你的現在,只要努力,你的明天會更好!包起帆的這些話同樣讓人感動。

  “最美”只在心間,與年齡無關、與身份無關、與種種外在的因素統統無關。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