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精緻的利己主義”

時間:2012-06-12 10:56   來源:人民日報

  近期,“最美”一詞,再成對平民英雄的禮讚。從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到最美司機吳斌,“最美”中閃耀人性的光輝,也觸發人生價值的思索。無論是面對失控的汽車還是忍受劇烈的疼痛,千鈞一髮之際做出“最美”選擇,都已超越了一己得失的考量,遵從著崇高道德律令的召喚。

  然而,更多時候,我們卻容易被“利己”俘獲,在利益的加減法中迷失了人生的價值。這樣的利己,不僅是漠視受傷孩子、倒地老人的複雜利己考量,也不僅是催生地溝油、毒膠囊的強烈利己動機,更有一種貌似無害的“精緻的利己主義”。

  精緻的利己主義,或是工於心計、圓滑世故,一舉一動都籠罩著利益的影子;或是把利益當做唯一驅動,原則、信念都可以為了利益讓路;或是吃透規則甚至潛規則,善於鑽空子、找漏洞達到自身目的。所謂精緻,不過是為絕對的利己主義,穿上了一件合情合理的外衣。

  應該説,利己是一種基本的人性傾向。主張個人利益、維護個人權利,無可厚非。日益激烈的競爭,急功近利的風氣,確實容易在一定程度上讓人生演變為個體福利的速度狂飆。但我們也要時時自問:這些以“自我”為圓心精心設計的生命旅程,果真增進我們的幸福了嗎?如果陷入了利己的泥淖,把整個生活都設計為實現個人利益的棋局,再“精緻”也只是算了人生的小賬。

  説到底,不是一切都能用物質利益來衡量。白芳禮幫助貧困孩子實現夢想時的愛意與憐惜,如何計算?楊善洲凝視曾經的荒山瓜果飄香時的滿足與充實,如何計算?郭明義在數十年如一日的奉獻中收穫“吃得香,睡得著”的快樂,如何計算?

  生命有限,但生命的寬度、廣度與深度,卻可以突破一己的限制。如果把生命的意義局限于一己之私,難免會哀嘆生命的限制,裹足於小小的得失。精緻的利己設計得再巧妙,也無法突破個人的狹小格局。幫助他人的快樂、承擔責任的充實、堅守理想的篤定,才可能讓我們擁有更豐富更完美的人生。

  有外國媒體票選最快樂的人,欣賞自己作品的藝術家、築沙堡的小孩、為嬰兒洗澡的母親、挽救了患者的醫生獲選。跳脫利益的枷鎖,放開功利的束縛,這樣的快樂,可稱純粹。汲汲于名利、計較于得失,隨權勢俯仰,視風向轉移,即便自視高明,也終究只是“俗士不可醫”。

  從社會的層面看,“精緻”的馬甲,軟化了對利己思想的認識,鈍化了對利己行為的敏感,弱化了對利己主義的警惕。更糟糕的是,倘若在“精緻”的設計下,絕對的利己變得不那麼扎眼,逐漸在社會成員中獲得“理解”、得到認同甚至可以跟隨,整個社會的價值難免被消解,一個時代的風尚難免被侵蝕。

  要求所有人都無私奉獻是不現實的,每個人的權利實現、全面發展,才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基石。跳脫精緻的利己主義,並不是要讓每個人都變成“無我的聖人”。只是説,我們可以少一些自我中心的計算、少一些斤斤計較的敏感、少一些小肚雞腸的狹隘,在問“值不值”的同時,也問一問“該不該”;在考量“性價比”“回報率”的同時,也考量心靈之得、精神之獲,這樣或許才能擁有更飽滿的意義、更珍貴的價值和更豐盈的人生。

  在一個“最美”和“最牛”泥沙俱下的轉型社會,在一個“最好”與“最壞”交織呈現的複雜時代,我們面對更為深刻的價值選擇,因此更需要我們時時拷問內心:人生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出發?(張鐵)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