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時代從不缺少最美的人

時間:2012-06-08 14:12   來源:北京日報

  這周,我們送別了“最美司機”吳斌。

  西湖邊,上萬杭州市民佇立路旁守護靈車前行,落著淚揮手高喊“一路走好”;網路上,熱傳著身受重傷的吳斌盡職到最後一刻,艱難停車、拉上手剎、開啟雙閃燈的震撼視頻,數百萬網民點亮“蠟燭”向英雄致敬。這份全社會涌動的對一個好人的感佩與懷念,和吳斌的“76秒壯舉”一起,定格為國人的共同記憶。

  感動中國的“最美”,吳斌並非個例。同樣是在這個5月,我們看到了車輪前推開學生、自己失去雙腿的“最美老師”張麗莉;看到了山洪中,讓同學踩著自己的腳和膝蓋逃生的“最美女孩”梁春霞;看到了三次衝入火場排險,自己被燒傷的“最美戰士”高鐵成;看到了被神智失常鬧著自殺的患者打得頭破血流,卻在患者跳樓那一剎那,拼盡全力救下他一命的“最美護士”何遙……正是在這些平日裏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人們身上,閃爍著職業精神的樸素光芒,凸顯著人性深處向善的力量。

  今天的中國,社會利益分化、價值觀念複雜、“陌生人社會”的道德籬笆還有許多地方沒有扎牢,道德失范現象屢屢冒出。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批判道德滑坡、抱怨人心不古、用某一冷漠事件來量度整個社會幾乎成了輿論場的習慣。然而,當“最美人物”一次次進入公眾視野,當這些平凡的好人收穫了如潮的掌聲與祝福時,我們發現,這個時代並不缺少高尚,更不缺少對高尚的渴盼,撥散浮躁、功利、戾氣的霧霾,社會主流價值判斷其實一刻都沒有改變。

  人性有善、人心向善,依然是社會主流與生活常態,無論有些人是否承認,這種長期培養成的價值判斷、這種向上的力量都是一種客觀存在。雖然有時候大家也會因為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而痛感好人難做,但與對“最美人物”的無限感念一樣,都是為了表達對社會道義、對主流價值的認同與呼喚。正是基於這種共識,更多人開始捫心自問,對這個社會的道德生態,除了旁觀、除了批評、除了感慨,我們自己還該做點什麼、還能做點什麼,從恪盡職守做起,從善待他人做起,如何?也正是基於這種共識,國內媒體包括網路媒體對“最美老師”、“最美司機”的事跡進行了最高規格的報道,關注與挖掘生活中的“最美”、捕捉“平凡的感動”、傳遞並放大“正能量”,也正成為一種極富生命力、感染力的網路文化。

  英雄其實都是些平凡的人,而這世間的大多數高尚,也都來自日常細行的沉澱累積。如果不是因為突如其來的意外,我們可能永遠不會注意到那些最美的人其實就在我們身邊。這些離我們很近很近的英雄樹起了新的道德標桿,激發著民間的向善熱情,同時也在提醒我們,社會制度設計應如何懲惡揚善、特別是懲小惡揚小善?如何讓茫茫人海中每一個踏實本分的敬業者,每一個對他人施以援手的行善者,都無需經受危難的考驗,亦能得到足夠的尊重與回應?如何讓更多人放下後顧之憂,對“好人有好報”樹立起堅定的信心?

  每個人都可能是社會高尚的因子,創造更加溫暖的環境,這個社會就會自然生長出更多的美好、更多的互信,這是對那些最美的人們最好的報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