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資金入市 不妨“一看二慢三通過”

時間:2012-05-29 10:21   來源:經濟日報

  在銀行理財資金入市之前,有必要對其運作模式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監管層面應對涉股比例、風險控制、資訊披露、銷售管理乃至監管協調等,進行全面的統籌規劃——

  日前,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有關負責人稱,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引導銀行理財産品進入股市。有關銀行理財資金入市的問題再度引起關注。

  今年以來,除了社保基金、企業年金和保險機構等各路資金,銀行理財資金也被股市“惦記”上了。2月份,就有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引導銀行理財計劃更多面向二級市場進行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

  近兩年尤其是去年,在存款出現負利率的情況下,銀行理財産品呈現爆髮式增長,截至目前,銀行理財餘額已經突破了4萬億元。

  銀行理財産品以往主要投資在債券、票據等固定收益類或準固定收益品種上,實際上是銀行拿出一部分由高息差産生的超額利潤作為“補貼”,將一部分存款儲戶變成理財産品投資者,以應對負利率情形下儲戶的不穩定性。但現在看來,這種盈利模式難以持續。隨著今年以來央行兩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流動性緊張局面得到緩解,各方普遍預期固定收益類産品難以再現前兩年的高收益。4月份理財産品分析報告已經顯示出,各種投資期限的理財産品平均預期收益率都有所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業試圖尋找新的投資藍海來擺脫同質化競爭。向資本市場尋求高收益,不失為一條可以探索的路徑。

  今年開始正式實施的《商業銀行理財産品銷售管理辦法》中,銀行理財産品的風險等級由原來的三級細分為五級,銀行可以設計更高級別的風險産品,銀行理財産品有了更大的操作餘地。

  看起來,銀行理財資金入市已是水到渠成。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投資市場,高風險與高收益都是相伴相生。就拿銀行理財資金曾經在股票二級市場遭遇的滑鐵盧為例:前幾年銀行理財産品可以投資于股市,但普遍業績不佳甚至虧損,尤其遭遇2008年的股市低迷更是損失嚴重,導致銀監會不得不叫停私人銀行之外的理財資金投資于A股或相關證券基金。

  在2011年,有37款産品到期未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其中有31款為結構性産品,而掛鉤股票的就有13款。而外資銀行獲准投資股市的私人銀行産品,也因為收益率令人失望而引發不少糾紛。

  不得不承認,在投資領域也是術業有專攻。國內銀行的優勢主要還是在短期理財和固定收益市場,其客戶結構也以保守型居多。這兩年銀行理財産品的火爆,一個重要原因是集體“戒股”後,銀行理財回歸到自己的傳統項目上來,逐漸在公眾心目中樹立了安全、穩健的形象。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基金這兩年幾乎都是負收益,卻很少有基民投訴基金公司,而銀行理財産品如果達不到預期收益,往往會惹上官司。在人們的心目中,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是有銀行信譽做背書的“準存款”。和公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財産品相比,銀行理財産品更加傷不起,因為可能由此賠上銀行多年積累的品牌和聲譽,甚至帶來信任危機。

  因此,在銀行理財資金入市之前,有必要對其運作模式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從監管層面,要對涉股比例、風險控制、資訊披露、銷售管理乃至監管協調等,進行全面的統籌規劃。從銀行角度,首先要加大金融創新力度,設計出符合客戶需求的結構化産品;其次,要本著“將合適的産品賣給最合適的客戶”原則,對客戶進行分層管理,將可入市資金圈定在具有較高風險承受能力的中高端客戶群上。

  在作出決定之前,不妨“一看二慢三通過”。對投資者負責的態度,才是投資成功的最大保障。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