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拆遷戶理財”的醉翁之意

時間:2012-05-09 14:00   來源:西安晚報

  為了開建一個萬畝森林公園,江蘇常州新北區春江鎮近日將啟動對2000多戶居民的拆遷安置。令拆遷戶意外的是,對拆遷補償金額、條款一無所知的他們,卻首先收到一封當地政府的徵求意見書,聲稱可為拆遷戶代管這筆錢,利息為銀行存款利率的兩倍。有關官員解釋説,這是在幫拆遷戶理財。(5月8日《揚子晚報》)

  難道是遇到了官場活雷鋒?居然有這等好事擺在眾多拆遷戶面前——鎮政府莫名其妙地要代管拆遷補償款,這筆錢既不用來投資、又無其他升值渠道,政府卻要拿出銀行利率兩倍的利息返還於民。一個為群眾“白送錢”的舉動,為什麼顯得如此神秘吊詭,白送的利息又從何而來?

  這個“聽起來很美好”的計劃,不僅在江蘇省社科院社會學家眼中表現得“不可思議和沒有道理”,在更多公眾看來,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果説地方政府認為群眾理財觀念落後,完全可以通過開辦專家講座、舉辦理財論壇、推廣典型經驗等方法,向老百姓進行思想灌輸和觀念引導。直接把手伸進百姓錢袋子,毫無緣由地替人管錢、幫人理財,甚至從公共財政支出中拿錢向拆遷戶支付利息,這算哪門子服務呢?

  看來,政府這個“看得見的手”顯然有些越位了。尤其在公然違背常識常理,公然違背市場規則和財政邏輯的語境下,其動機、其內幕、其運作的終極目的,恐怕真如某些專家所擔心和憂慮的那樣:“幫拆遷戶理財”只是漂亮藉口,借機向百姓舉債、向社會融資才是真正的醉翁之意。

  去年以來,隨著國家信貸政策收緊,一些地方民間借貸危機接連爆發,以往政府工程項目運作中的“先圈錢、再圈地、最後圈項目”模式受到打壓,銀行信貸擔保中的地方政府“永久性信用”受到質疑,其擔保價值大打折扣。信貸池子持續做小,地方政府在推進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時有心無力,少數官員便打起了百姓錢袋子的主意。鉅額的拆遷補償款,當然很有誘惑力。有關官員只看到了這筆錢的市場撬動力,卻忽視了其潛在的民生風險——假如地方政府投資失手,被老百姓視作養命錢的拆遷安置費打了水漂,他們將靠什麼“養命”?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市場不可能永遠由好運氣支撐,把政府代管拆遷補償金的好處、收益告訴拆遷戶,更應把投資的風險代價完完全全地交待給拆遷戶——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自己的選擇才算是理性、客觀和真實的。否則,以人為遮蔽風險的方法融資,就是欺騙和忽悠百姓,就是以公權力劫持民生。(張培元)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