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學子大理體驗非遺技藝 白族小院上演創意“扎染秀”

2017-07-17 10:1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師生攜自己製作的扎染作品合影留念

  兩岸師生攜自己製作的扎染作品與白族阿婆合影留念。(台灣網 趙苗青 攝)

  台灣網7月17日大理訊 (記者 趙苗青)15日下午,七彩雲南民族文化研習營一行來到大理喜洲白族人家,開啟奇妙“扎染之旅”。白族扎染,古稱“扎纈”、“絞纈”,民間叫“印花布”、“扎白布”或“疙瘩染”,是大理州的一種傳統民間染制工藝,已有一千多年曆史,2006年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白族扎染一般用白棉布或棉麻混紡白布。傳統扎染的主要步驟包括扎花、染布、曬乾、拆線、碾布等多道純手工工序,其技術關鍵是扎花手法和浸染工藝。單是扎花就有扎、撮、縐、捆、纏、繞、折、疊、縫、挑等十幾種針法,白族阿婆向兩岸師生展示了捆紮法、折疊扎法、打結紮法等扎花的基本操作方法。

  學生們在聽完講解後,紛紛發揮出想像力,開始屬於自己的“扎染之旅”,他們按著阿婆畫好的圖形進行扎結,但是發揮自己的創意隨機縫扎出不同的圖案。來自臺灣文藻外語大學的吳家綺説:“我也不知道我想塑造出什麼形狀,想到哪一步就進行哪一步。”

  給布料扎花之後開始浸泡,白族師父一邊將沸水浸入紮好的棉布一邊用棍子硾擊,師父解釋説:“這樣浸泡大約十分鐘更有利於圖案成型和染料著色。”來自臺灣的小夥接過師父的棍子上手體驗,“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這麼有意思的傳統工藝,這次的扎染體驗很難忘。”

  染布是關乎作品成敗最關鍵的步驟,浸染的主要原料是板藍根,把其連根帶葉整棵浸泡至糜爛出水,再注入至木製大染缸裏,摻些熟石灰或是工業燒鹼,攪拌均勻,待其澄清出片頭白水,將白水打出,剩餘的底就可以用來染布了。正如白族師父所言,“不到最後一步,你永遠不知道布料會被染成什麼樣子。”待顏色滲透後,同學們打開自己的作品時,個個都驚嘆不已。“紮好的棉布像是長滿了犄角的怪物,沒想到解開後,簡單的藍白色可以氤氳出這麼漂亮的花紋,”來自臺灣的張繻升説:“扎染不僅過程十分有趣而且成品還非常神奇。”

  同學們對自己的作品都十分滿意, 他們發揮創意,攜帶自製扎染,在染布飄飄的白族宅院中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白族扎染作品秀”,大家紛紛拍照留念,表示要通過臉書、微博等向朋友們展示自己的作品。

  據悉,本次“七彩雲南民族文化研習營——西南聯大印記暨兩岸高校新聞傳播學生暑期交流活動”以雲南省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為載體,依託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等重要平臺開展的兩岸青年學生交流項目,活動時間將持續到7月17日。(完)

兩岸學生攜自己扎染作品創意走秀

  兩岸學生攜自己扎染作品創意走秀。(台灣網 趙苗青 攝)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