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尋根河洛】問一問自己:我從哪來?

2017年07月10日 13:00:00來源:台灣網

  河南省臺辦組織的“正本溯源尋根河洛”臺灣未來媒體人河南創作交流之旅活動來到鄭州大學。(台灣網 黃露佳 攝)

  台灣網7月7日訊 (記者 黃露佳)7月7日,由河南省臺辦組織的“正本溯源尋根河洛”臺灣未來媒體人河南創作交流之旅活動來到鄭州大學,鄭州大學的王保國教授為來自臺灣銘傳大學的同學們帶來了一場主題為“河洛老家”的河洛文化講座。

  遷徙至世界各地 始終牢記自己是“河洛郎”

  王保國教授從河洛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的發展變遷以及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等方面,介紹了河洛文化的發祥、發揚以及走向世界的過程。做為“九州通衢,天下之中”的河洛,曾是兵家必爭之地,也飽受戰亂流離之苦。這裡誕生過最早的奴隸制國家,曾有十三個朝代定都於此,先後有105位帝王定鼎九州,范仲淹、白居易、歐陽修等更是此地豪傑,但輝煌的歷史也擋不住戰亂的危害。為躲避戰爭或政治戍邊等原因,河洛地區先後發生至少六次大規模的移民遷徙活動,這些“流離逃亡”也讓河洛人走向了世界各地。

  自秦代始,由於政治、軍事等原因,一批又一批的河洛人遷徙至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成為“客家人”,當然也有一部分客家人來到臺灣,他們自稱“河洛郎”,稱閩南語為“河洛話”。臺灣的四大姓“陳、林、黃、鄭”也全部起源於河南,今天臺灣供奉的很多神明亦都是隨著先民的遷徙而至廣東、福建,然後又到臺灣的。豫臺兩岸在歷史淵源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常回家看看 這裡是先輩們最初出發的地方

  王教授還從鄉音、鄉味、家鄉風光及濃濃鄉情等方面向臺灣學生講述河洛地區的現狀。上古音、普通話和洛陽話版的《蒹葭》引起大家極大的興趣,臺灣學生還現場用閩南語讀了一首《登鸛雀樓》,多種聲音的“對話”也讓現場趣味不斷,發音雖已不同,但不妨礙雙方溝通交流不是?

  王教授寄語臺灣青年,做為一個有志向的青年,要為這個民族的發展著想,民族的興旺發達也是你以後無論多少世代生存的根基,無論你走到世界的哪一個地方,你都要知道你的根在哪。“希望你們多來大陸看看,就像你們今天來到鄭州,就能了解鄭州同胞如今生活的現狀,了解曾經生養你們先輩的土地上的人現在生活如何,心裏應該就會踏實了。這是一段你必須了解的歷史,這是你的身份標簽,是你的出發地,是你先輩們的出發地,是對你身份的確認。”王教授還談到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説,兩岸還有許多需要一起探索和了解的事情。放下隔閡,溝通交流,增進了解,才能拉近心靈的距離,攜手走向未來。

  “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們,我們在這個地方,如今生活地不錯,可以讓你們放心了。這樣你們可以走的更遠,發展地更好。我們也會在這個地方永遠等著大家,等著大家多回來看看,多了解一下故鄉。”王教授感性地向臺灣學生説道。常回家看看是長輩對晚輩最深切的盼望,也是我們對臺灣同胞的最盛情的邀請,常回家看看,看看祖國大陸的發展變化,看看你們先輩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看看你們的根在哪!(完)

[責任編輯:趙苗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