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兩岸文化溯源

河洛文明與世界文明

2013年04月01日 16:04:50  來源:洛陽日報
字號:    

龍山文化彩陶

  黃河文明是中國文明的主體,位於黃河中下游的河洛地區,又是黃河文明的核心地區,是三皇五帝以及夏商週三代文明的中心地區。探索、了解河洛文明或河洛文化與世界文明的關係及其在世界文明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於洛陽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打造中原經濟區華夏曆史文化傳承創新區,都是很有意義的。

  1夏朝建立文明啟幕

  “文明”或文明時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美國著名民族學家摩爾根,曾在他的《古代社會》一書中,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蒙昧時代、野蠻時代、文明時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引用了摩爾根的觀點。人類和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也就是原始社會解體,私有制、階級社會和國家的出現。

  一般認為,中國古代是從黃帝開始向文明過渡的,從黃帝到堯舜的五帝時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産生時期,而從夏王朝建立開始,中國正式進入文明社會。河洛地區誕生了夏文化和我國最早的朝代夏王朝,標誌著這裡率先進入文明時代。

  黃帝時代對應的考古學文化,學術界看法不一。主要觀點有二:仰韶文化中晚期為黃帝時期文化;龍山文化前期為黃帝時期文化。而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尤其是和中國文明形成關係重大的河南龍山文化,都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為核心地域的。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以河南為中心,分佈于河北、陜西、湖北、山東等地。它由裴李崗文化等發展而來,是當時我國境內最先進的文化,是比較發達的農耕文化。

  一般認為,仰韶文化的早期、中期為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期,晚期開始向父系氏族公社過渡。也有學者認為,整個仰韶文化時期,均為父系氏族公社社會。仰韶文化歷時兩千年之久,被視為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對後來的華夏文明産生了深遠影響。

  仰韶文化中的廟底溝類型,以古洛陽轄域內陜縣廟底溝遺址的仰韶文化遺存為代表,豫西、豫中、晉南、陜西東部均有分佈。考古學家蘇秉琦認為,“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可能就是形成華夏族核心的人們的遺存”。廟底溝二期則是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的過渡期。

  龍山文化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因首次發現于山東歷城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分佈于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等省。河南龍山文化,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早期龍山文化),下接二里頭文化,已處於原始社會的解體期。考古學家嚴文明認為,“龍山時代很像是中國古史傳説中的五帝時代。把龍山時代或五帝時代同文明的産生聯繫起來,並且把它看成是東方文明的黎明時期,應該是説得過去的”。

  二里頭文化是指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一期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于1959年發現,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期。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歷史早期國家的出現及其特點,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資料。考古學家劉慶柱認為:“夏文化直接淵源於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對夏王朝以後的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而言,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夏文化是孕育華夏文明、中華民族文化、漢文化的核心文化。”

  國內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河洛地區夏文化已經形成了古代文明,已是早期國家的考古學文化。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