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專家認為關公是具有暖心作用的兩岸共同文化符號

2015年12月30日 07:41: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武漢12月29日電 (曹旭峰 梁婷)“關公文化是兩岸共同文化符號,具有暖心作用,應成為兩岸文化交流重要內容。”29日,在武漢千年古寺卓刀泉寺舉行的“兩岸關公文化研討會”上,臺灣關公文化研究學者、著名雕刻家康木祥如此表示。

  當日,來自世界關公文化促進會、臺灣中小企業銀行、武漢大學、卓刀泉寺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參加了該會議。

  康木祥認為,關公在臺灣民眾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臺灣有1000多家關帝廟,在臺南更有一個小鎮就叫“關廟”。“關公文化的核心就是‘忠孝仁義’,千百年來為民眾所推崇,關公文化不僅是兩岸的共同文化,也是兩岸民眾的共同心靈家園。”

  臺灣關公文化研究學者、臺灣中小企業銀行上海分行行長陳紹晃則認為,關公演義的故事發生在大陸,許多地方都能感受到關公“氣息”,每次來大陸都有身臨其境的溫暖感覺。他表示,加強關公文化活動的交流,應是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

  當天研討會上,康木祥代表臺灣雕刻界,將用臺灣紅豆杉雕刻的關公青龍偃月刀贈與卓刀泉寺。

  卓刀泉寺住持法雲法師説,卓刀泉寺始建於西元208年(建安13年),歷經宋、元、明、清,因關公在此地卓刀為泉而得名。他表示,康木祥大師贈與的關公青龍偃月刀是兩岸關公文化交流的見證,將作為卓刀泉寺鎮寺之寶永久珍藏。

  武漢知名雕刻家康峰認為,兩岸關公雕像都有一共同點,就是關公生前形象大都色彩淡雅、造型也很樸素。而羽化後的關公則是身繪龍形,形象也變得金壁輝煌,説明兩岸民眾對關公的共同認知是“俠骨柔情”,飽含了深厚人文關懷。(完)

[責任編輯:馬一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