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鄉村築夢終無悔--記天津市委臺辦駐武清區大良鎮困難村幫扶組

2018-03-27 11:06:00
來源:天津日報
字號

  原題目:鄉村築夢終無悔--記市委臺辦駐武清區大良鎮困難村幫扶組

  “産業發展項目需要成立合作社,應該怎麼成立?有哪些成功模式?” 

  “可以培訓一下,或者提供一些相關資料。” 

  “贊成!” 

  “這個提議好,儘量多組織座談和培訓,開闊眼界。” 

  武清區的駐村幫扶組長們建立了一個工作微信群,每天,幫扶組長們都在群裏交流工作,進行頭腦風暴。3月7日上午,關於村莊發展規劃的討論正在熱烈進行,群裏積極發言的市委臺辦幫扶組第一書記鄧小東忽然“沉默”了。 

  不久,噩耗傳來,3月7日下午1時許,市委臺辦幫扶組乘坐的車輛與一輛大貨車相撞,幫扶組成員鄧小東、張磊兩位同志因公犧牲,寧夷然同志身受重傷。這一刻,鄧小東還不到42歲,張磊剛剛30歲,而寧夷然也只有25歲。 

  “鄧處他們是在去我們村研究幫扶計劃的路途上遭遇車禍的,沒想到車剛開到我們村口就出事兒了……”講到這,最早抵達車禍現場的北趙莊村黨支部書記趙福林已經泣不成聲,怎麼也説不下去了。 

  主動請纓 真情幫扶 

  去年,全市啟動了新一輪結對幫扶困難村工作,選派機關幹部到全市1000個發展相對落後的困難村開展駐村幫扶。“農村太需要發展了,一定要讓村民過上舒心的好日子。”懷著這樣樸素的思想,市委臺辦鄧小東、張磊、寧夷然三位同志鄭重向組織提出申請,主動請纓參加駐武清區大良鎮北窯上村和北趙莊村的幫扶工作。 

  在市委臺辦,他們三人都是業務骨幹。鄧小東是副處長,熟知臺灣歷史、政治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是對臺工作的“行家裏手”,他廣交深交臺胞朋友,為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軍轉幹部張磊待人熱情、頭腦靈活,大局觀念強,大事小情講奉獻,處理繁雜事務忙而不亂。寧夷然擅長法律諮詢和矛盾調解,不到兩年的時間裏,由他負責的投訴案件辦結率超過96%、滿意率100%。“這三位同志有理想、有幹勁、有擔當,他們去駐村幫扶,組織上放心。”市委臺辦副主任、機關黨委書記吳榮華説。 

  2017年8月25日,這支由“70後”“80後”“90後”組成的幫扶組肩負著組織的囑託、懷揣幹事創業的夢想,來到武清區大良鎮這片土地,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 

  北窯上村由市委臺辦與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聯合幫扶,基礎條件稍好些,村幹部想留幫扶組在他們這裡居住,但鄧小東三人還是執意選擇了條件更為艱苦的北趙莊村。“我們實在過意不去,請他們住在條件比較好的大隊部,幫扶組怎麼也不肯,説是怕影響鄉親們使用,執意住進了村民閒置的平房裏。”趙福林回憶説。 

  清早四五點鐘,他們就與村民一同下地;在勞作中,他們擼起袖子,挽起褲腳,和大家一起拔蘿蔔、摘豆角;他們吃的是農家飯,説的是農家話,住的是農家院。訪貧問苦,他們來了多少次?村民們記不清了。他們只知道,幫扶組每次來,都是到最貧困的家庭去,到最困難的地方去,到最需要解決問題的地方去。 

  選擇了駐村幫扶,就是選擇了奉獻。入冬後天氣寒冷,鄧小東腰傷復發,村幹部幾次勸他回市裏看病,他只是嘴上答應,仍堅持住在村裏;駐村後不久,鄧小東的父親因為癌症病故了,他只請了三天假,處理完家事立即趕了回來。張磊的父親換腎、換肝後總得進行引流手術,怕影響張磊的幫扶工作,每次手術,家裏從不告訴他。像寧夷然這樣年紀輕輕就主動加入幫扶隊伍的同志也不多。每當難題來臨,幫扶組的選擇總是舍小家顧大家。 

  幫扶期間,他們總是跟市委臺辦溝通,看看能為村裏多做些什麼。報到的第一天,看到北趙莊村村委會辦公條件落後,設施不健全,辦公桌椅、文件櫃、電腦等辦公物品破舊不堪,他們立即向辦裏求援,經過單位領導班子同意,第二天,他們就將辦裏替換下來的一批閒置辦公桌椅、用具運進村,連同兩台原本要安在幫扶組居住房間的空調,一齊捐給了北趙莊村村委會。如果説幫扶組是先遣隊,他們背後的幫扶單位就是後方大部隊。第二輪幫扶工作開展半年來,市委臺辦和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已累計投入近40萬元,確定大大小小的幫扶項目10多個,用於兩個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保障。 

  “他們是帶著‘嫁粧’來的。”這雖是村民們的一句玩笑話,但看著幫扶組一片真情擬定的規劃、帶來的資助項目,村裏人紛紛説“上邊來的幹部是真幫扶來的。” 

  抓好黨建 打牢根基 

  古時的大良鎮,草肥水美、經濟繁榮,2013年被命名為全國生態鎮。如何讓兩個村跟上全鎮發展的腳步,再現昔日繁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是關鍵。 

  在第一書記鄧小東的帶領下,他們首先加強對兩村黨員的教育培訓。黨的十九大閉幕後,他們邀請市委臺辦領導給兩個村的黨員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他本人還結合村裏項目規劃、農産品銷售形勢、扶貧政策等,給黨員上黨課,講“鄉村振興戰略”。説的是大白話,內容“黏合度”高,黨員和村民都聽得懂、記得住。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契機,幫扶組還申請出資為兩個幫扶村更新了黨建陣地。 

  走進兩個村的黨員活動陣地,房屋寬敞明亮,桌椅擺放整齊,陽光照到宣傳欄上,印在上面的黨徽熠熠生輝。墻上,“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 共築中國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等學習內容一目了然。北趙莊村婦聯主任馬兆蘭動情地説,“墻上這些牌子,還有辦公桌椅都是幫扶組給我們添置的,村裏的黨員都願意上這裡參加活動!”這裡不僅是黨員活動的場所,也是大家共同議事的地方。就是在這裡,安裝路燈、凈化環境、資助貧困等一系列關乎村民利益的項目,通過集體決策定了下來。 

  針對村黨支部黨員年齡偏大的特點,幫扶組有計劃地加強了對村裏入黨積極分子和年輕黨員的培養,與村黨支部共同組織理論學習,開展談心談話,疏導思想、解疑釋惑,在他們的悉心培養下,北窯上村3名預備黨員以優秀表現順利通過了黨組織的考察,被批准轉為正式黨員,成為新生力量。 

  幫扶組還通過解決困難戶、殘疾人、空巢老人等困難群眾的實際問題,增強了村黨組織的感召力。他們協助村黨支部,為符合政策的困難群眾申請房屋翻建指標、跑五保戶和低保戶手續。“這些事讓村民們切實體會到了溫暖,大家感黨恩,跟黨走。”大良鎮黨委書記張宏瑛深有感觸地説,“現在,支援配合我們的人越來越多,工作比以前好做多了!” 

  打鐵必須自身硬。為了做好幫扶工作,他們不斷強化自身建設,抓學習、抓制度、抓創新。除了積極參加市、區幫扶辦組織的培訓、現場觀摩等活動,摸透弄懂幫扶政策外,他們還完善了《市委臺辦駐村工作組工作職責》《市委臺辦駐村工作組工作制度》,訂立了《市委臺辦駐村工作組紀律規定》,建立了幫扶組每週政治學習的機制、每週與駐村“兩委”班子舉行例會的制度,同時規範幫扶組檔案建設,為做好幫扶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基礎保障。“由於日常工作基礎紮實,在市委組織部和區委幫扶辦的多輪隨機抽查中,市委臺辦這組做得非常好。”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尤雪杉自豪地説。 

  駐村半年來,幫扶組幹部帶頭執行各項制度規定,影響和帶動村幹部和黨員骨幹積極轉變作風,兩個村的黨建氛圍日益濃厚,黨員黨性觀念明顯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顯著提升。 

  扶志又扶智 致富新農村 

  市委臺辦幫扶組此輪幫扶的兩個村共有人口近2200人,是上輪幫扶村人口數的5倍。兩個幫扶村的村情、民情截然不同,幫扶任務艱巨。 

  幫扶組組長、已經是第二次參加駐村幫扶工作的鄧小東叮囑張磊和寧夷然:“幫扶幹部責任大,幫扶工作絕不是普通的工作,得當作事業來做!” 

  他們著眼增強村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堅持規劃先行。“幫扶組時常提醒我們,發展設施農業牽扯到千家萬戶利益,像這樣的大事得做好規劃。”北窯上村黨支部書記李永才記憶猶新。幫扶組走家串戶,了解和掌握了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聽取村民的意見建議,了解他們最迫切、最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同時,詳細掌握了村兩委班子建設、村集體經濟狀況……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他們為兩個村莊分別量身定制了三年幫扶工作規劃。創新模式,實行“網際網路+”,激活傳統農業;創新理念,抓綠色種植,發展生態農業;壯大集體經濟,蓋大棚種新品,搞好農業合作社,等等,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振興鄉村的大幕徐徐拉開。 

  精準幫扶要找準病灶、對症下藥。針對北窯上村村民市場意識不強、種植品種單一、農田基礎設施滯後的問題,幫扶組聘請臺灣南華大學黃清雲、趙家民兩位教授擔任幫扶村村莊發展顧問,借助他們的專長出謀劃策,經過尋找資源、多方論證,在徵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將蘑菇種植確定為增收的首選渠道。該項目投産後,不僅能為村裏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其下腳料還可加工成蔬菜有機肥,提高附加值。 

  北趙莊村農民種植蔬菜積極性高, 香甜可口的青蘿蔔種植是村裏的優勢産業。往年蔬菜商的收購價格最低時每斤只有幾毛錢,農民辛苦一年卻收穫不多。對此,幫扶組邀請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電商專業老師來村舉辦農村電商知識講座,開闊村民眼界,採取“電商扶貧”,打開市場大門。在幫扶組的鼓勵下,村兩委帶領部分村民先行先試創辦了微商平臺,有的村民一天就能網銷蘿蔔30余箱。年初,北趙莊合作社的水果蘿蔔還走出天津,作為活動禮品亮相北京“積極養老樂活行動”嘉年華。“現在,蘿蔔一斤能賣到幾塊錢,而且還有了自己的商標,要是幫扶組幫我們把地理商標也申請下來,我們的蘿蔔成為免檢産品,就真的能行銷全國了!”趙福林感慨地説:“幫扶組總能提出我們想不到的點子,有這些人幫咱,用不了三年咱村就能富起來!” 

  幸福路上 不讓一人掉隊 

  駐村幫扶的日子裏,一個筆電常被鄧小東帶在身邊。翻開筆電,裏面記錄著兩個村的黨支部會議內容,以及他隨手寫下的創意點子,還有一份長達9頁的困難戶基本資訊。那上面記錄的40多戶困難村民,是鄧小東去世前一刻還在牽掛的人。 

  3月7日中午,走出北窯上村的最後一戶困難家庭,幫扶組三位同志心裏終於踏實了。北趙莊村和北窯上村40多個困難戶的姓名、身份證號、致貧原因、困難程度等情況已全部採集完成,只要將這些發給相關慈善組織,今年兩個村的困難群眾就可以如期領到救濟物資了。想到這兒,笑容悄悄地爬上了幫扶組三人的臉上。他們顧不上吃飯,想早點趕回駐地北趙莊村。“那天,留他們吃午飯,他們堅持不肯。如果留住,就不會出車禍……”村民們遺憾地説。 

  回想去年,幫扶組成員駐村不久,第一次來家裏的情景,北趙莊村的邢國會夫妻眼裏就噙滿了淚水,不停地念他們的好。“給我們大病救助,生活補貼,資助孩子上學……他們真的幫了我們!説到做到,沒有食言。”邢國會患有冠心病,妻子得了肝癌,8年間做了7次手術,現在又在化療。家中沒有經濟來源,積蓄早已花光,還在外面欠了債。“我們家打心底裏感激幫扶幹部,他們常來看我們,比親屬來得次數都多,比親人還親。我們身體不好,臟水桶滿了沒能及時倒,擺屋裏挺味兒的,他們來了就提著去倒,不嫌臭不嫌臟。去年,我們村困難戶的學生都得到了2400塊錢,這是補助學生上學的費用。他們還囑咐我們再苦也不能苦教育,要堅持供孩子讀書。” 

  用北趙莊村和北窯上村貧困戶的話説,今年過了個好年。春節前,市委臺辦前往兩個幫扶村慰問困難群眾,向患大病的困難村民、五保戶、低保戶、高齡老人、困難黨員和其他困難群眾共46人發放了慰問金和生活用品;邀請市楹聯協會的20位書法家到兩個幫扶村,給村民現場寫春聯、送福字,為650戶家庭免費贈送了春聯。 

  “有了駐村幹部,這個年,過得真喜慶。”北窯上村文化員王秀玲講起年前在幫扶組的幫助下,老年秧歌隊30多人登上津灣大劇院舞臺表演的情景時,依然特別激動。過去村民們想都不敢想,覺得自己業餘,登不上臺面。幫扶組卻鼓勵他們説:“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村裏人倍受鼓舞,秧歌隊成員加緊排練,即使在氣溫零下的寒冬裏,北窯上村依然鑼鼓喧天,村民們精神抖擻。 

  修牌樓,換路燈,打深機井兩眼,增強排水系統建設……這些都已被幫扶組列進了幫扶計劃。“還要給村文化站配個投影儀,就放西面這面墻上,另外再建個練歌房,讓愛唱歌的村民都來亮亮嗓兒,唱唱好日子。”這一點一滴都是幫扶組想要完成的“夢想”。 

  “媽媽,爸爸今天能回家了嗎?”鄧小東的兒子問,因為爸爸曾許諾,週末帶他出去玩;張磊重病纏身的父親至今也無法接受自己唯一的兒子已經離去的現實,白髮人送黑髮人;寧夷然的家人還守在他的病床前…… 

  在全面建成高品質小康社會的里程碑上,市委臺辦駐村幫扶工作組的三位年輕共産黨人,以在黨為黨的忠誠與擔當,用愛民為民的真情與行動,留下了厚重的一筆。 

  偉大事業需要偉大實踐。在振興鄉村、實現天津高品質發展的新征程上,駐村幫扶幹部們前赴後繼,一棒接著一棒跑,一茬接著一茬幹,為了困難群眾的美好生活,他們俯身農村廣袤大地,矢志不渝,無私奉獻,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産黨人的神聖使命!(市委宣傳部 市委組織部 市委統戰部 聯合調研組 主要執筆人:岳珊 曲晴)

[責任編輯: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