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人群中跳出一個“美猴王”來,他手持金箍棒,大喝一聲,“誰敢與俺老孫一同耍耍”?年輕男女衝上去,與美猴王擠在一起拍照,美猴王眨巴眼睛,伸出毛茸茸的手説,“與我合影拿出錢來”!頓時一片哄笑。
苗族銀飾製作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滿街道的銀飾店舖讓人眼花繚亂,千姿百態的銀飾品,成為古鎮的“傳家之寶”,每家銀飾店門口都擺著小攤,放滿了各種各樣的銀飾品,獨具苗族特色的手鐲,銀光閃閃,各種耳環、戒指,形狀百態。可謂民族與流行相遇,古典與時尚融合,讓人忍不住掏錢去買。
“祥紋銀飾”在青岩影響很大,大師們傳承了貴州民間工藝“手工拉絲”、“手工鏨刻”技術,在店舖就可以看見手工文化與現代設計交融後形成的新的工藝特點。如今,傳統的工藝製作方式已被現代機器所取代,而在祥紋的“手工傳承與保護”理念之下,發展成為獨立的手工特色文化,它試圖敘説和演繹著現代視覺上的“傳統與現代”。
站在定廣門的城墻上往裏瞧,一座“趙理倫百歲坊”與城墻僅幾步之遙,牌坊正方鐫刻著道光皇帝欽賜的“昇平人瑞”4字。牌坊是青岩古鎮的標誌。青岩古鎮原建有8座石牌坊,現倖存下來的3座,一座是貞節牌坊,兩座是百歲坊。其中“趙理倫百歲坊”創意獨特,被藝術大師劉海粟稱讚為是“實屬罕見而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牌坊下,導遊正向客人講述石鼓護柱的故事。
青岩鎮不大,古跡很多。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這兒“四教並存”。每當農曆正月初一和十五,寺廟的香火不斷,週日到教堂做禮拜的人也有。一個歷史小鎮,能讓東西方文化相融而且互存,真是比較奇特。
狀元府是貴州第一個文狀元——趙以炯的故居,大院門前的對聯“琴鶴譜志,論語傳家”,顯示主人一生的志願。府第坐南朝北,為兩進四合院,均為一正兩廂。建築是以木質結構為主的,氣派而不張揚,寧靜恬淡,一派書香風範。
文昌閣建於明萬曆年間,乾隆年間重修,磚木結構,依山而建,為攢角重樓八角式,是舊時讀書人讀書、聚會、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
萬壽宮是青岩比較壯觀的一座建築。建於清康熙年間,嘉慶三年(西元1798年)重修。據説早先並不是一座道觀,而是江西會館,為南來北往的商賈之寓所,後來才改造為道觀。整座宮院由正殿、配殿、西廂、戲樓和生活區組成,坐東向西,總佔地1000多平方米,在宮內戲樓右側的木質橫樑上,一組高浮雕人物圖案最為著名,內容為“鴻門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很有文化特色。
小鎮上還有名人故居。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和博古的家屬都曾經在青岩住過。
不知不覺中,夜幕來臨了。紅紅的花燈,一盞盞地亮起來。當地的老人傳説,青岩還有一怪名:四隻把。意為是人們用四肢從大山裏扒出來的地方。而今,青岩境內交通便捷,210省道縱貫南北,縣鄉公路縱橫交錯。水、電、網覆蓋了青岩,古鎮的夜比白天還要喧囂,宛若披上了神秘的面紗。
走著走著,郭沫若筆下的詩句從記憶中奔涌而出:“遠遠的街燈明瞭,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原來,詩人筆下的“天上街市”,就在我的眼前,真實而又迷離。(王新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