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原本是他鄉

時間:2014-04-23 10:31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故鄉原本是他鄉(發現角落裏的中國)

  執著地慶祝每一個漢族節日,比其他漢族地區隆重得多。也許,長期被看作“化外之民”的屯堡人正是以這種執拗的方式固守著自己的“異域飛地”

   鄉音未改

  “我們祖上是洪武年間從安徽歙縣遷到這裡的,這裡原叫永安屯,後來鮑氏宗族興盛,改名鮑家屯。”58歲的鮑靈益説話一律作翹舌音處理,逢到原就是翹舌音的字詞,舌頭更卷得厲害。

  現今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的鮑家屯是屯堡文化的代表,源於朱元璋大軍征南和隨後的調北填南。明洪武十三年,雲南梁王巴扎刺瓦爾密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和沐英率30萬大軍征南,經過3個月的戰爭,平定了梁王的反叛。經過這次事件,朱元璋認識到了西南穩定的重要性,於是命30萬大軍就地屯軍。

  這一屯,屯出了悠悠600年的“明代歷史活化石”。江南漢文化自屯軍兵士和其他移民帶入貴州後,歷經整合與重建,卻基本保留了當時的明代漢文化遺韻。鮑靈益的“卷舌頭”,便是受賜于明代官話的傳遺。

  習俗猶在

  不只是語言,鮑家屯的服飾、建築甚至娛樂方式都沿襲著明代的文化習俗。

  原非屯堡人的桂發芝12年前嫁到了鮑家屯,梅花冠、寬袍窄袖、絲頭繫腰、繡花丹鳳鞋,眼前一副標準屯堡婦女裝束,手里正織著絲頭繫腰,“這個絲頭繫腰全世界只有我們會做。”她特意用了“全世界”表示強調,眉宇間滿是自豪。據鮑靈益講,這種服飾是傳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夫人“馬大腳”的服飾,俗稱“鳳陽漢裝”。這些服飾從安徽傳來,如今在安徽當地早已失傳,但是在鮑家屯周圍的屯堡卻完好地保存下來。

  石墻、石瓦、石街,鮑家屯與石頭有著不解之緣。村子呈陰陽八卦佈局,碉樓林立,古巷幽深,“原來是軍屯嘛,為了預備打仗建的,敵人來了,我們這就是一個堡壘。”鮑靈益説。現在屯堡村寨中,至今殘存著許多垛口、炮臺。

  來鮑家屯,不能錯過地戲表演,俗稱跳神,由原始儺舞的分支軍儺演變而來。63歲的鮑中芬老人講:“跳神不在搭的戲臺子上,就在空地上。”據説,地戲的由來與屯堡人的生存選擇有關。《續修安順府志》記載:“當草萊開闢之後,人民習於安逸,積之既久,武事漸廢,太平豈能長保?識者憂之,於是乃有跳神戲之舉。藉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農之深意。”

  文化式微

  拉起家長裏短,一旁的一位老人忽然沉默不語。記者問起,她説幾個孩子都到外面工作了,逢年過節還能回來,但是“屯堡人的衣服,他們都不穿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到外面打工,“打工賺了錢,有的回來蓋起了新樓房,有的乾脆在外面成了家。”老人講。在寨子裏徜徉,老石頭房子與新起的磚房混雜而立,有的老房已經傾圮,再無人居住。村裏的年輕女子大多穿起了高跟鞋和羽絨服,老式漢服她們只是“過節的時候穿穿”,老人憂慮地絮叨著。

  倒是日漸熙攘的遊客,為寨子增添了幾分熱鬧。村裏開起了農家樂,儺戲表演也能帶來一些收入,絲頭繫腰也大多用於出售。“這一條能賣1100多塊錢。”桂發芝説話的時候並沒有停下手裏的活計。

  如今,寨子執著地慶祝著每一個漢族節日,唱儺戲、迎汪公……鮑靈益興奮地講著節慶的場面,這裡的節慶要比其他漢族地區隆重得多。也許,長期被看作“化外之民”的屯堡人正是以這種執拗的方式固守著自己的“異域飛地”。

  著名學者錢理群認為,屯堡文化是江淮漢文化與貴州山地文化的結合,它是最能反映屯堡人族群特徵和身份標誌的因素,反映了被邊緣化的屯堡人借文化以自存的文化保護心態。而屯堡這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和現代生活以及相應的現代觀念形成衝突,屯堡文化也因此必然面臨一個‘現代性轉化’的問題。”

  面對屯堡文化的日漸式微,官方已有行動,周邊的雲山屯等幾個寨子,已被作為旅遊景區保護起來。但是屯堡人還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他們原有的生活習俗,仍是一個未知數。(《人民日報》 2013.12.23)

分享到:
編輯:段雯婷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