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壓頂絕路重生

時間:2014-03-31 09:11   來源:貴州日報

  ——“中國汞都”萬山創造資源枯竭區“逆轉”奇跡

  湘黔交界、武陵山脈深處,“汞都”萬山記錄著中國工業興衰的歷史滄桑。這片“聚寶盆”曾作為工業重鎮“紅極一時”,卻終因竭澤而漁掠奪開採而資源枯竭、汞盡城衰。

  “萬山壓頂、沒有退路,唯有背水一戰突出重圍”,依靠“産業原地轉型、城市異地轉型、民生保障托底”路徑,萬山危難境地尋找生機,開拓資源枯竭地區轉型新路。

  汞盡城衰,“壯士”逆境斷腕謀生路

  萬山,因汞而建、因汞而興,也因汞而衰。

  汞儲量世界第三、亞洲之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建“中國汞都”,萬山被列為縣級行政特區,五湖四海的人才在這裡匯聚,最繁華時有“小香港”“小深圳”之稱。

  可是,“殺雞取卵”式掠奪性開採埋下了巨大隱患,曾長期擔任萬山特區區長、區委書記的饒正海回憶説,竭澤而漁的開採留下漫山遍野的礦渣,鬆散的礦渣堆積體遭遇降雨形成山洪,全區三分之一田土流失,水利、電網設施頻遭沖毀,土壤、河流被污染,溪溝魚蝦絕跡,大面積採空區導致地面塌陷不斷。

  特區從“特富特好”變成了“特窮特差”,全區財政收入最低一年只有300多萬元,還不夠應付水電費。進入本世紀後,萬山汞礦資源枯竭,于2002年被政策性關閉破産。7800余名礦區居民失去了生活來源。礦區群眾為待遇、住房、醫療和就業等頻頻陳情。

  48歲的謝望軍曾是貴州汞礦質檢科一名技術員,汞礦破産後,他跑過計程車,還去浙江、寧波打工。他説,汞礦工人家裏通常是一人養活一家人,“到了冬天,每家都要像藏寶貝似地把煤棚看好,怕被偷了”。

  “歷屆萬山區委政府不斷探索脫困出路,種過烤煙、栽過蔬菜、養過豬,但始終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萬山的發展問題”,萬山區委書記湯志平説。

  2009年,萬山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萬山脫困轉型進入新的起點。

  挖掘存量釋放增量“雙轉型”驅動“逆轉”之路

  “汞盡城衰”,産業轉型迫在眉睫。但“轉型”兩個字對萬山來説卻重如泰山,發展的路上不能再“摔跤”了。

  銅仁市委書記劉奇凡説,萬山區要走出發展困境,必須創新加實幹,突破傳統思維,探索資源枯竭區轉型發展新路。全區幹部改進作風,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2011年初,特區確立了“産業原地轉型、城市異地轉型、民生保障托底”的轉型發展思路。

  “雙轉型”模式,讓萬山走出了一條蛻變重生之路。

  汞資源枯竭了,但技術人才還在,廢舊資源還可再利用。發揮老工業基地和技術人才優勢,萬山規劃30平方公里“轉型工業園”,由資源型汞業向技術型汞化工轉變。截至目前這個園區已入駐69戶企業。

  由原萬山汞礦工人再創業組建的銀星汞業公司,先後開發出300多項新技術新工藝,企業生産的氯化汞、低汞觸媒、金屬汞等系列産品,佔據全國同類産品70%的市場份額,其中銻汞分離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

  “騰籠換鳥、異地轉型”讓逼仄的萬山區突破大山阻隔,展開“飛翔的翅膀”。劉奇凡説,原銅仁市的謝橋辦事處作為萬山城市轉型的主城區,新老聯動、同城發展,萬山由邊緣化向中心城市融合發展轉變;由孤立發展的城鎮向“産城一體”發展轉變;由城鄉二元分割向城鄉統籌轉變。

  民生托底“輸血”變“造血”資源枯竭區闖同步小康路

  5年來,萬山轉型得到中央、省、市大力支援,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累計投入48億元為萬山“輸血”,重點安排民生項目7大類48項,為萬山轉型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84歲的廖書順和湯治衡老夫婦,從湖南來到萬山已經57年,去年,他們從“棚戶區”搬進了犀牛井保障房社區,住進三室一廳的廉租房。這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他們只需支付2.8萬元。此前,他們一家三代人在30平方米的工棚裏住了近30年,沒有廁所和廚房,用竹篾做的墻體透風透雨。

  5年來,萬山投入2.3億元在老城區和謝橋新區修建廉租房4080套。今年將繼續新建廉租房、棚戶區改造房2700多套,低收入居民將徹底告別無房和破舊房的日子;原貴州汞礦退休職工養老金由2008年每人平均1045元增加到2013年的1994元,五年中增長近一倍。

  “破繭重生,羽化成蝶”,銅仁市市長夏慶豐説,五年來,通過艱難轉型,萬山生産總值由2008年4.6億元增加到2012年20.8億元,財政總收入由0.65億元增加到2.3億元。到2016年,萬山將建成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示範區。

分享到:
編輯:李典典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