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裸露石山披綠衣

時間:2014-03-31 10:37   來源:光明日報

  貴州省是全國石漠化面積最大、等級最齊、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石漠化嚴重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縮小了有限的生存發展空間,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並且危及長江和珠江下游生態安全。

  作為西南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的“領頭羊”,貴州的石漠化治理是如何開展的?對其他地區石漠化治理有哪些啟示?近日,本報記者在貴州各地進行了調研。

  水土流失導致“地里長出石頭”

  人多地少不具備大規模移民搬遷條件,必須通過治理向石山要地

  石漠化是岩溶地區土地退化的極端形式,也是中國三大生態問題之一,範圍涉及貴州、雲南、廣西等多個省區,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寸草不生。

  “石漠化就像地球得了癌症一樣,若不及時治理,百年後貴州土地會大面積石漠化,將嚴重威脅人類生活,到那時要想生存下去就更難了。”每提及此,貴州省石漠化治理專家熊康寧教授總是憂心忡忡。

  貴州是我國土地石漠化嚴重的省份之一,全省石漠化面積達到3.31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石漠化總面積的25.5%,佔全省國土面積的18.78%。石漠化嚴重縣多達48個,佔全省78個石漠化縣的61.5%,很多地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更為可怕的是,貴州省石漠化一度以每年2%—3%的速度擴展,如不儘快治理,越往後治理難度越大,治理成本越高。

  但地處長江、珠江上游的貴州人多地少,大規模移民搬遷不具備條件,而且“兩江”屏障還需要廣大群眾去建設,必須通過治理向石山要地,“絕地逢生”。

  貴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説法,武陵山、烏蒙山、滇桂黔石漠化三個片區覆蓋全省80.3%的國土面積,涉及65個縣,涵蓋全省85.4%的貧困人口,全省發展水準總體上落後全國平均水準8年。貧困與石漠化是一對“孿生兄弟”,長期阻礙石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甚至危及人民生命安全。

  “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著;石縫種包谷,只夠三月活;想要吃米飯,除非坐月婆;姑娘往外嫁,媳婦討不著。”這是上世紀80年代貞豐縣北盤江鎮頂壇片區流傳的一首歌謠,也是當地石漠化的真實寫照。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得當地人驚嘆“地裏竟會長出石頭”。

  貴州境內山高坡陡,土層薄,降雨集中,強度大,植被一旦被破壞,土壤很容易被沖走,難以恢復。貴州省委、省政府意識到,防止潛在石漠化土地向石漠化方向發展,關係到當地群眾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貴州積極開展石漠化治理,探索新的治理模式,改善石漠化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群眾的基本生産生活條件,幫助當地人民群眾逐漸脫貧致富奔小康。

  山、水、林、田、土綜合治理

  探索出生態農業導向型、植被恢復與生態重建型等41種治理模式

  石漠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貴州一直在探索,“摸著石頭過河”。

  位於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長順縣,國土面積1565平方公里,喀斯特面積佔93.9%,石漠化面積佔77.95%,是貴州典型的喀斯特分佈區和石漠化重災區。全縣17個鄉鎮中,有13個是扶貧開發重點鄉鎮。

  2008年以來,長順縣緊緊抓住被列為國家100個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縣的機遇,編制了《長順縣喀斯特石漠化綜合防治規劃》,按照主要地貌和石漠化等級,將全縣劃分為3個綜合防治區,實行“整村推進、連片開發”。同時,將石漠化治理與打造山區現代立體生態農業有機結合起來,全力培育以紅色蘋果、黑色山羊、綠色雞蛋、黃色生薑、白色蘑菇、金色烤煙、褐色核桃為主的“七彩産業”,形成以特色産業為支撐的綜合防治體系。

  長順縣發改局局長黃向陽説,經過幾年努力,全縣共治理石漠化72.57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程度達88.8%,項目區呈現“坡地織綠毯,岩山變林園;滿坡牛羊壯,遍地雞鵝肥”的生動景象,促進了生態修復、果禽並舉、長短結合。

  像長順這樣將石漠化治理與産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的探索,只是貴州石漠化治理的一種方式。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貴州省借助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建設工程,圍繞增加植被、建設基本口糧田、發展草地畜牧業、農村能源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發展後續産業等6大任務,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
走進畢節地區織金縣官寨鄉屯上村,公路旁的李樹、桃樹果實纍纍,隔三岔五就能看到村民採摘果子的場景。織金縣石漠化中心負責人蔡發江告訴記者,沒有石漠化治理,就沒有這裡的果木成林、綠樹成蔭。

  蔡發江介紹,縣裏採取林果治理模式,種植經果林,“以林克石”。通過山、水、林、田、土綜合治理,依託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林業重點工程等項目的實施,加強水利水保與基本農田建設,大力實施坡改梯、開展小流域治理。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推廣退耕還林、林草間作、林畜禽養殖,發展優質、高效、節水農業和生態旅遊業。改變人與自然的關係,讓農民從生態“破壞者”變為“受益者”。

  近年來,貴州在石漠化綜合治理過程中,以規劃為核心,以項目為載體,以石漠化成因和解決主要矛盾為基本出發點,成功探索出了生態農業導向型、植被恢復與生態重建型、基本農田建設型和生態旅遊開發導向型等41種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並在各重點縣適宜區大力推廣,既提高了治理效果,又鞏固了治理成果。

  曾經的“石魔”停下了腳步

  項目區石漠化面積和程度“雙下降”,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提高15.95%

  山上的石頭不再長了,農民的腰包開始鼓了。7月初,記者深入黔西南州的貞豐縣、晴隆縣等地採訪,發現曾經裸露的石山披上了綠衣,青草伴隨成隊的羊群,石縫里長出的花椒樹成了農民的“搖錢樹”。

  曾經像牛皮癬一樣蔓延貴州大地的“石魔”停下了腳步,曾經搬離的村民回到家鄉發展特色生態産業,走上致富路。

  生態、經濟效益雙贏的局面來源於石漠化治理取得的成效。與2005年相比,到2012年底,全省植被狀況好轉,喬木型、灌木型植被面積增加157.2萬公頃,植被綜合覆蓋度提高5.61%,通過調整農業産業結構,項目區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提高了15.95%。

 “過去在石旮旯中間種玉米,一年的收成只夠吃兩三個月,剩下的時間全靠政府的救濟糧。”貞豐縣北盤江鎮銀洞灣村村民胡明忠為了生存,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舉家搬離。10年後,胡明忠在當地政府的鼓勵下返鄉種植花椒,現在家庭平均年收入8萬元左右,不僅建起了新樓,還購買了一輛客車跑起了運輸。據了解,僅北盤江鎮頂壇片區,今年的花椒産量預計超過1500噸,當地農民每人平均增收將達5000多元。

  晴隆縣江滿草場上,村民李清武正在青草如茵的山坡上悠閒地放著羊。10年前,這裡全是石頭和荒土。晴隆縣從2001年開始實施波爾山羊産業化扶貧試點項目,10年來種植人工牧草近30萬畝,改良草場2萬多畝,項目區的農民每人平均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630元增加到現在的4000多元。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平方公里左右。

  貴州省科研機構對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項目區監測表明:項目區石漠化面積和程度呈現“雙下降”趨勢,2010年監測區石漠化面積比2005年減少了1017.4平方公里,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增加了7.43個百分點;項目區建設沼氣池、節能灶和使用太陽能的農戶數量佔總農戶數的比例增長了34.99%。貴州石漠化擴展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惡化局面得以扭轉。

  目前,貴州正按照“水利建設與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三者緊密結合,三位一體”的思路,在78個石漠化治理縣(市)實施綜合治理工程,投資將達253億元。更多的裸露石山,將披上賞心悅目的綠衣……

分享到:
編輯:李典典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