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她的研究,讀懂兩岸之“緣”

——浙江海洋大學陳玲的十年探索路

2018年06月05日 16:2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在國臺辦31條惠臺政策出臺1個月之際,3月28日至4月1日,由浙江海洋大學臺灣文化協會主辦、以“促進舟臺經貿和教育合作”為主題的浙江海洋大學第二屆兩岸情緣文化周悄然開啟。來自臺灣的4名嘉賓組成臺灣經貿和教育考察團趕赴舟山參與活動。舟臺之間有著深厚的歷史聯結、貿易聯結、親情聯結、文化聯結。成立于2015年的浙江海洋大學臺灣文化協會,由浙江海洋大學部分青年學者以及校友組成,致力于為兩岸文化與經貿交流活動提供智力支持。去年該協會主辦了第一屆兩岸情緣文化周,並與香港中評智庫基金會簽署合作協議。

  該協會的創會會長,浙江海洋大學一位年輕的副教授,陳玲,有著長達十年的兩岸情緣。

  她在國民黨舟山大撤退、太平輪船難、赴臺老兵、兩岸青年交流、兩岸婚姻等領域研究成果豐碩。

  自2010年起陸續出版《浙江人在臺灣》、《大陳記憶—兩岸新移民的悲歡》等8部著作。

  《舟山撤退機密檔案》被臺灣《旺報》連續十天連載;

  《解密國共舟山群島爭奪戰》被評為優秀著作,列入當代浙江學術文庫;

  《逝去的硝煙——赴臺老兵訪問實錄》被收入舟山文史資料;

  她先後榮獲浙江省涉臺課題一、二等獎,市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等獎項。

  她被臺灣聯合報、臺灣中國廣播公司、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大陸新浪網等媒體報導和關注;她是相關內容的紀錄片撰稿人和重要受訪者,如上海電視臺《舟山之戰》、舟山市定海新聞中心《重走舟山解放路》等;

  她在報紙上開設專欄《品味臺灣》;

  她的研究成果被舟山市博物館徵集並展示。

  她十年往返于大陸和臺灣,只為執著地做好一件事情——探尋並構建起兩岸曾有過的文化姻緣空間。探尋的路上雖然得到不少奚落、冷漠與傷害,但更多的是幫助和支持。她很感恩所有對她伸出支援之手的人們。

  為了完成20年前的心願,她從赴臺老兵研究起步

  1萬多舟山籍“臺灣榮民”是國共舟山群島爭奪戰中不能被遺忘的歷史,而後大量舟山籍“陸配”在臺灣以及眾多二代三代的存在,又是今日臺灣與舟山聯結的一條紐帶。從2008年起,陳玲在舟山群島開始從零起步的探尋,當年很多人不理解,覺得這是一個冷門無趣又自討苦吃的議題,但她堅持認為它所具有的歷史和現實價值。2009年3月陳玲以訪問學者身份赴臺,在臺灣各地尋找1950年中旬國民黨舟山撤退中赴臺的舟山人。

  天沒亮就拖著箱子從基隆出發,夜深人靜之時才回到基隆,各種狀況各種辛苦,這樣的日子是她2009年赴臺做訪問學者的真實寫照。1950年被抓的舟山籍老兵姜思章,因著著作《鄉愁》與陳玲結緣,他感動于這個同鄉女生的努力,是助她順利完成《舟山撤退機密檔案》等著作的功臣。寧波同鄉會原理事長毛葆慶、國民黨原中常委、蔣家媳婦蔣方智怡也是陳老師的貴人。而後,陳玲自費籌拍了《老兵》、《從流離到團圓——我的1950》等多部微紀錄片。

  陳玲與臺灣聯合報的緣分不淺。在臺灣用各種方式尋找在臺舟山人,是一項艱苦的工程,臺灣知名軍旅作家、國民黨舟山撤退中赴臺人士桑品載因為接受了聯合報的專訪,而得以讓陳玲找到他。陳玲也因為《浙江人在臺灣》專題訪問聯合報發行人王效蘭,寫成一篇用四個“情結”和“心”(中國情結·中國心、文化情結·公益心 、家族情結·事業心、品牌情結·女人心)聯結的文章,收入《浙江人在臺灣》,王效蘭女士看過文稿後,只字未改,並感嘆文章寫活了自己。而後兩次邀請陳玲餐敘。並感嘆時代的進步,才使得國共舟山群島爭奪戰這段歷史完整問世。 

 

  2009年,就國民黨舟山撤退專題對原海基會副董事長邱進益做口述歷史採集。

  陳玲以堅韌的毅力,完成了她等待了20年、遲到了60年的心願,也開啟了生命中的另一扇窗。因著追隨老兵研究的腳步,她的涉臺研究,真的成為她生命中燦爛的奇跡。

  研究涉臺婚姻是為了更好傳承

  陳玲即將出版她的第九本個人專著《風雨中的記憶——兩岸婚姻當事人口述》。她說,我的涉臺研究,最初是從研究赴臺老兵開始的,老兵的返鄉行,正式開啟了兩岸民間善意往來的序幕,也正式開啟了兩岸婚姻的序幕。

  自1987年兩岸開放交流及1992年《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建構大陸配偶制度以來,兩岸通婚已逾30多萬對。如果說國民黨舟山撤退帶走百姓使得舟臺之間有了剪不斷的情緣,那麼兩岸開放交流之後的諸多舟臺婚姻,使得這份情緣有了延續和拓展。當老兵逐漸消亡並慢慢成為歷史符號時,研究他們的配偶和下一代,意義是深遠的。作為臺灣社會的新移民,大陸配偶(主要指女性)對家庭、職場與社會的奉獻是一樣的,她們是臺灣家庭幸福、社會穩定祥和的重要力量,她們也是兩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舟山檔案館的館藏資料顯示,1988年8月15日,就有一對涉臺婚姻在舟山登記,這應該是官方正式開放政策後的第一對兩岸婚姻。女方上個世紀40年代出生,離異;男方上個世紀20年代出生,未婚,職業為退伍軍人,倆人均為舟山本島人。其實,老兵的返鄉探親要早于政策開放。早在1987年之前,就有不到10個的舟山籍臺胞途經第三地“偷跑回家”,並滯留在家鄉,不願意再回去,其中也有單身的在舟山娶妻生子。這還要追溯到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告臺灣同胞書》飽含善意的呼喚倣若春風吹動了多少老人想家的心,由此開啟了臺灣居民輾轉從第三地回到大陸探親的序幕。

  20多年來,兩岸婚姻群體為推動兩岸關係的改善發展作出了貢獻,兩岸婚姻在折射時代光影的同時,也逐漸回歸兩情相悅的本來面目。“2009年我在臺灣做訪問學者時,曾經參加了兩岸海洋類高校的學生交流活動,見證了10天的交流成就了兩對兩岸情侶。根據臺灣方面的資料,最近幾年申請在臺居留的大陸配偶,年齡在20歲至40歲之間者約佔8成,通過自由戀愛結婚的比例也逐年增加,顯示兩岸婚姻已朝正常化方向發展。”

  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建構充滿寬容和理解的對話關係

  十年孤獨的堅持和艱難的前行,換來的是豐碩的成果。體力、精力和精神上的磨難,經費上的捉襟見肘,讓陳玲直言“如果讓所有的路重新再走一遍,我決然是沒有勇氣了的。”10年時光匆匆流逝,陳玲仍一直在涉臺研究上用心付出。她在序言《我的2010年》里寫到:一條海峽,曾經隔斷了多少親情、多少夢想,又曾經承載了多少不堪的記憶與傷痛,而今這種阻隔正在消解,我們應該珍惜。

  臺灣聯合報採訪寫到,陳玲在臺灣以半年多的時間,為舟山島重新找回60年前那段“被遺忘的時光”。

  “記錄只是一種保留歷史的手段。但在我出版書籍的過程中,我還是感受到了一種全新的改變。臺灣《聯合報》發行人王效蘭鼓勵我說,該書在臺灣出版是時代的進步,原海基會副董事長邱進益鼓勵我說,該書代表了海洋精神,是舟山的驕傲。”

  “我想表達一種全新的視角,建構充滿寬容和理解的對話關係。用人文情懷去對待曾經的傷痛,兩岸中國人真誠地面對我們真實的歷史,也真誠地面對我們的未來,這樣的心態與理念很重要。”

  這些年,陳玲的郵箱里陸陸續續會收到兩岸以及海外的讀者來信。和讀者的互動眾,更讓她深深感受到兩岸深厚的親情聯結、歷史聯結。

  這些年,陳玲也因著十年勤懇換來眾多臺灣朋友的信任,並在她的牽線搭橋下,前往大陸或參訪或投資或開展交流。

  以民革黨員身份,延續對兩岸歷史文化的研究和推動,促進兩岸民間交流和情感的凝結,這是她一生的事業。

  作者 王利明 沈家迪

[責任編輯:郜利敏]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于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係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