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第十六屆“蜀文化之旅”交流活動圓滿舉行

2017-06-21 15:1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參訪團一行在亞臺青(成都)海峽青年創業園合影。(圖片來源:成都市臺辦)

  台灣網6月21日成都訊  6月13日至21日,來自臺灣雲林縣、高雄市、臺南市的50多名社區理事長、鄉村里長、市(村)民代表齊聚成都,參加以“站在‘一帶一路’節點上暢想蜀文化”為主題的第十六屆蜀文化之旅參訪交流活動。通過座談交流、參觀訪問、體驗製作等活動,開展臺灣基層社區文化與天府社區文化的一次深度交融,在厚重底蘊與創新追求上共生共棲,從自然和歷史的脈絡中增加認同感,從真誠交流中加深對中華文化、古蜀文明的認識。

  體驗非遺文化,共襄非遺盛會

  時值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舉行,參訪團首先來到非遺博覽園。“成都國際非遺節是國際社會首個以非遺為主題的大型文化活動,是四川省乃至中西部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節,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參與主辦的國內唯一的國際文化節。本屆非遺節廣泛開展交流互鑒,著力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彰顯天府文化的時代風采”。

  非遺節活動相關負責人介紹説,群星閃耀的1100多個非遺項目、19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的“一帶一路”國際手工藝展、獨具特色的傳統表演藝術和民間節氣展演、高手雲集的非遺新生代傳承人競技成果展、充滿異域風情的國際隊伍展演……臺灣來賓真真切切品嘗了一場非遺“盛宴”,無不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瑰寶而讚嘆,表示此次非遺文化體驗十分珍貴、畢生難忘。近年來,臺灣也多次組織非遺項目參加成都非遺活動,比如泰雅人傳統服裝織布工藝等,把臺灣在非遺保護和創新方面的經驗和技術,傳播到成都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土壤中,在兩岸文化交流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體驗社區文化,分享經驗做法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在社會發展和社區文化建設上都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參訪團來到大邑縣香林社區,走進尋常人家,感受地道民眾生活。一邊是成片綠油油的苗圃,一邊是清澈見底的潺潺溪流,青瓦、青磚、白墻的川西民居掩映在綠樹當中。“我們按照形態、業態、生態、文態‘四態合一’的理念,‘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的要求,建設鄉村旅遊綜合體。”聽完村支書的介紹,看著老百姓閒適而愜意的生活,高雄市和協社區理事長林壽山先生連連稱讚。叢叢青荇隨波招搖,岸邊綠柳伴著微風輕輕拍打著水面,這是邛崍市集鎮新區的村容寫照。參訪團到社區院落、到鄉村田間地頭,與居民深入交流,暢談心得體驗,切身感受居民文化娛樂生活,體驗成都生活方式;座談交流基層社區建設做法,互動學習先進經驗,提升服務觀念,提高治理能力,彼此凝聚起社區文化建設共識,培育出社區治理經驗做法認同感。

  體驗茶馬文化,厚積民族榮耀

  民俗文化,追古撫今。參訪團一行到訪平樂古鎮、夾關古鎮等,這裡有騎龍山古道、秦漢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古驛道遺址等,似乎仍然迴響著當年馬隊清脆的銅鈴聲,從古絲綢之路中探尋歷史文化,開展臺灣基層社區歷史文化與天府文化的一次深度交融,彰顯天府文化的時代風采。走在古人曾經走過的路,面對著當今世界上地勢最高的貿易通道——茶馬古道,歷史厚重感與民族榮耀感油然而生。臺灣同胞們站在古道之上,看著崇山峻嶺間的小道綿延不斷的通向遠方,團員們都説著“茶馬古道就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啊。”

  體驗傳統文化,吟誦發展史詩

  武侯祠博物館追憶三國文化,建川博物館講述抗戰文化……一段段歷史,一件件文物,一個個傳奇,訴説著蜀文化厚重的歷史積澱,展示著濃郁的文化氛圍。在成都博物館,看著豐富的館藏文物資源,讀著優質充實的展陳內容,嘆著創新多元的展陳設計,聽著成都一個個歷史故事,臺灣來賓無不沉醉其中,盡讀成都這座城市的千年風華,身臨其境感受成都人的市井生活,共同觸摸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我深感中華文化的悠久,也感到成都人生活的幸福,同時對祖先充滿敬意。”臺南市大成社區的鄭宏源先生説,中華文化是相通的,不管身在何處,歷史的記憶總不會忘卻。

  體驗現代文明,根植美好印象

  培育崇尚創造的創新文化,匯聚發展的新動能。在菁蓉創客小鎮有一批在此創業的臺灣青年,參訪團一行來到其中,參訪創新創業平臺運作,了解成都對臺灣青年創業就業的優惠政策,現場感受兩岸青年創客的火熱激情。“這裡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希望你們好好發展”。

  高端大氣的成都規劃館是對外展示成都開放型區域中心和國際化城市的重要窗口,綜合展示人文成都、全域成都、生態成都、城市歷史記憶和城市發展......春熙路商業繁華、百姓熙來攘往、盛世昇平,亦古亦今的太古裏街區,樹立起國際大都會的潮流典範。 “大陸發展太快了,臺灣這些年落後太多”,感受到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生命力,臺灣團員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台灣網、成都市臺辦聯合報道)

  

  參訪團一行參觀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圖片來源:成都市臺辦)

[責任編輯:川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