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山西關公祖廟聖像赴臺巡遊活動側記

2013-05-10 09:2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中華文化情牽兩岸  互動交流精彩紛呈

  在21天的活動當中,除關公巡遊引發的空前熱情外,來自晉臺兩地的一系列文化盛宴,更是將整個活動裝扮的賞心悅目、精彩紛呈。“忠義韆鞦”專題文藝晚會、關公文化圖片展、中華武術、傳統祭典、舞獅舞龍等中華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成為整個活動中的一抹亮色,中國元素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情牽兩岸。

  “忠義韆鞦”晚會引發民眾熱潮  3月30日晚上,“忠義韆鞦”--兩岸關公文化巡禮專題文藝晚會首場開幕慶典演出在高雄鳳山文衡殿廣場舉辦,原定晚上7點30才開始的演出,下午5點30現場就已是人山人海,主辦方準備的1000多個座位座無虛席,到演出開始前,廣場周圍的建築臺階、樓梯處站滿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民眾,演出才在幾千人的歡呼聲中拉開帷幕。《中華武聖》、《這裡最早叫中國》、《人説山西好風光》,一曲曲嘹亮美麗的歌聲響徹現場,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每到精彩之處和節目結束,觀眾都報以長時間熱烈的掌聲;當有熟悉的臺灣歌曲唱響時,大家總是情不自禁地大聲跟唱;晚會尾聲,身著戰袍、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公特形演員登臺表演,把現場民眾的感情推向了最高點,一曲盪氣迴腸的《這一拜》,唱得大家激動萬分,唱的不少觀眾淚流滿面,成百上千的人舞動著雙手,臺上臺下交織成一片互動交融的海洋;當演職人員登臺謝幕,全場起立,報以長達3分鐘的掌聲,臺上的演員不停的鞠躬致謝,現場觀眾的熱情久久不能平息。“忠義韆鞦”文藝晚會在隨後的演出中觀眾場場爆滿,原定4場演出,最後增加到了10場。 

  4月9日,巡遊團抵達臺中,駐駕南天宮,晚間的聯合演出高潮疊起,臺灣音樂才女彭立創作的“關公聖歌”正式發表並現場演唱,獲得現場觀眾熱烈反響,由她創作的歌曲《兩岸一家親》更是打動和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位觀眾,“一道海峽連兩岸,世世代代一條根;兩岸一家親,中華心連心……”這樣的交流互動場面,在整個巡遊演出當中舉不盛舉,由內在的文化交融引發的共鳴,不斷感染著現場觀眾,也感動著巡遊演出的每一位團員。華夏之根藝術團的舞蹈演員霍尚説:原本以為只是例行的一次演出,沒想到臺灣民眾如此熱情,對於我們這些90後的年輕演員來説,這次經歷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收穫和感動。

  島內傳統文化地道精彩  行走寶島21天,每到一地,耳聞目睹的最多的是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感受最深的是兩岸同胞對於傳承傳統文化的無爭與融合。在南投,為迎接關公祖廟聖像,南投日月壇文武廟組織了中國古代規格最高的祭祀舞蹈--“八佾舞”典禮,表達對關公祖廟聖像的崇敬,來自日月潭當地魚池國小、新城國小的上百名學生,頭戴明式皂巾,身著傳統袍服,虔誠獻禮,莊嚴而神聖。在新竹,普天宮組織了當地民間社團為活動助興,長拳、太極、刀術、劍術、棍術等中華武術表演精彩地道,大至二、三十歲的青年,小至十歲左右的少年,或群起而武,或單打獨鬥,中華傳統武術民間傳承可見一斑。佛光山千人祈福大會,各“駐駕”現場不分政黨、不分藍綠、不分彼此的千人平安宴,臺南祀典武廟極具特色的傳統“宴王祭典”,各宮廟隆重盛大的傳統“三獻禮”等等,無不散發著濃濃的中華傳統文化氣息,無不表達著對忠孝、正義、仁愛、誠信等中華傳統美德的敬畏,抒發著對社會和諧穩定、四季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家人平安幸福的美好祝願。

  日月潭文武廟董事長張德林深有感觸地説:山西不遠千里護扶關帝聖像來臺,這是兩岸非常可貴的文化交流,信仰有絕對有力量,是沒有界線、不分職業和階級的,在共同的信仰下,一體同心,民胞物興,我們要體現關帝的精神,為社會平安、人民福祉,盡最大的心力,多年來,兩岸的經濟、文化、觀光都有熱絡的交流,希望在此次交流之下,各項交流更有進展,締造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

  活動規模遠超預期  祈福兩岸明天更好

  從南到北21天行程,緊鑼密鼓、馬不停蹄,先後“駐駕”16個大型關帝宮廟,“停駕”108座地方宮廟,經停52座沿途宮廟,先後在多地舉行祈福和民眾祭拜活動,各地關帝宮廟不斷盛情邀請,廣大民眾參與熱情高漲,整個活動規模不斷擴大,繞境巡遊、交流的宮廟由原定的108座增加到160座,沿途參與巡遊、祭拜、祈福的民眾由預估的200萬倍增至超過400萬之多,盛大的巡遊場面和民眾感動人心的虔誠數不勝數。

  臺南洪吉水先生和妻子、兒子一家三口,從山西到臺灣再到山西一路全程跟隨巡遊,對我印象深刻、感觸頗多,他們和許許多多臺灣老百姓一樣,用最樸實的行動表達著他們的心意,寄託著對社會、對家人、對朋友的美好祝願;一位已92歲高齡的黃姓老先生告訴我們:臺灣好久沒有這樣盛大熱鬧的慶典了,他反對兩岸對抗,直言老百姓要和平、不要戰爭;“立法委員”盧嘉辰先生,一路從山西到臺灣陪同巡遊,在護送聖像回到山西後表示,關聖帝君的正義和忠勇值得我們學習,所到之處普降喜雨,緩解旱情、化解意外,祈由宗教、文化的交流來創造兩岸的和平、發展和共榮;山西解州關帝祖廟文管所所長、關公文化資深專家衛龍在談到此次活動對兩岸關化傳承的影響時説:雖然兩岸關公文化一脈相承,核心內容都是弘揚關公文化的精髓—“忠、義、仁、勇、禮、智、信”,不同之處只是祭拜、信眾參與形式方面的差別。他表示:關公信仰在臺灣是一種非常熱絡的文化現象,主要是通過宗教的形式來傳承和弘揚,過去因為兩岸文化交流不夠,有人認為臺灣的關公信仰是盲目不科學的,其實臺灣祭拜關公也是具有科學性的,正如臺灣中華道教關聖帝君弘道協會陳展松總會長所言,祭拜關公並不是指磕頭上香就能達成願望,而是通過學習關公的精神,形成他的智慧,利用智慧去實現夢想,衛龍認為這是兩岸關公文化交流達成的重要共識之一,有助於關公文化在全世界推廣和普及。對於山西關帝祖廟正式掛牌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一事,衛龍説:這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責任,山西解州關帝祖廟會努力把基地建設好,從設施和服務上不斷完善,希望讓臺灣同胞到祖廟就有回到家的感覺,真正為兩岸交流的深入發展不斷添磚加瓦、多盡一份努力。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由衷地向為此次活動付出心力的兩岸各界人士表示敬意,也讓我們搭乘大交流、大發展之盛勢,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中,共同迎接兩岸更加美好的明天。(台灣網山西省臺辦通訊員 任海波)

[責任編輯: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