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青年共舞青春夢 2017滬臺青少年夏令營結營

2017-07-18 11: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生態青浦舞青春:滬臺青少年夏令營結營 

  2017滬臺青少年夏令營結營。(圖片來源:上海市臺辦)

  台灣網7月18日上海訊 7月15日下午,生態青浦行 共舞青春夢——2017兩地青少年夏令營在青浦一中舉行結營儀式,為為期6天的夏令營換上圓滿句號。此次活動由青浦區臺辦、青浦區教育局主辦,青浦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青浦區第一中學具體承辦。邀請臺北市萬華區大理高中的14位高中生與青浦第一中學的14位高中生一起參加夏令營活動。

  六天的交流活動,主題突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青浦萬華兩地高中生在青浦一中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産面塑製作體驗、打擊樂箱鼓學習、包餃子等活動,在青西郊野公園進行生態課題實驗,在東方綠舟進行航母參觀、龍舟比賽、拓展遊戲等活動,參觀上海中心大廈,遊覽黃浦江,踏訪虎丘、拙政園、朱家角古鎮,探尋上海科技館、中華藝術宮……歷史悠久的文化,日新月異的經濟發展,熱情好客的青浦百姓,無不讓臺灣青少年嘆為觀止,更感嘆大陸真的和臺灣媒體報道的太不一樣,大陸的發展真是快得驚人。兩地青少年由陌生到熟悉,由相識到相知,手相牽,心相連,共同相約為中華民族之振興而努力奮鬥。

  “同住一個家”。以結對形式,讓臺灣青少年入住結對家庭,切實體驗青浦普通民眾的生活,了解一下青浦百姓的家是怎樣的,生活是怎樣的,人又是怎樣的。

  “同唱一首歌”。兩地青少年學習箱鼓演奏技藝,共唱周傑倫的《稻香》,以音樂拉近彼此的距離,讓臺灣讓臺灣青少年了解兩地在許多方面都是共通的。

  “同包一次餃子”。搟皮,放餡兒,包起來……兩地青少年紛紛動起手來,一起嘗試著包餃子,看著一個個形狀各異的餃子,大家嬉鬧歡笑成一片。

  “同創一件作品”。面塑藝術在漢代就已出現,流行于大陸黃河內外、大江上下的很多地方,是一種民間傳統技藝之一,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兩地青少年在面塑傳人的指導下,一起學習、一起創作,發揮各自的想像空間,創作屬於兩個小夥伴共同的作品。

  “同做一次實驗”。兩地青少年以“青西郊野公園濕地”為實驗對象,通過感受、觀測、實驗,了解濕地在調解局地小氣候中起到的“冷島效應”、“濕島效應”,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保理念。

  “同劃一次龍舟”。龍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青浦從2012年多次受邀赴臺交流。在東方綠舟,兩地青少年共同體驗了一把劃龍舟,並進行了小組比賽。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嘗試劃龍舟,真是又興奮又緊張,汗水與歡笑融合在一起。

  “同玩一個遊戲”。組織兩地青少年開展拓展訓練,10人9足或者9人8足,大家手拉手、肩靠肩,一同向前進。從一次次失敗到成功,從一步步挪動到快速前進,大家在訓練中共同努力,在比賽中團結協作。

  “同遊一次古典和現代”。兩地青少年來到姑蘇,登虎丘、逛山塘街、遊拙政園,感受江南古典之美,了解中華悠久歷史文化;走進上海市區,參觀上海中心大廈、遊覽中華藝術宮、駐足上海科技館、夜遊黃浦江,感受上海的現代之美,了解大陸經濟、科技等方面實力。

  “同演一台節目”。在歡送會上,兩地青少年年同臺表演,各展才藝,舞蹈、歌舞一個個精彩節目輪番上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依依不捨中為夏令營畫上完整的句號。

  六天的交流活動很快結束了,可青浦萬華兩地青少年的交流和聯繫正通過微信等新媒介如火如荼地展開著。青浦萬華兩地青少年在這個青春的舞臺上,談天説地,共續友情,揮灑青春的風采。

  雖然隔著一灣淺淺的海峽,但夏令營活動讓彼此是如此的貼近。夏令營將兩岸青年年輕的心拉得更近、係得更緊。(台灣網上海市臺辦通訊員 沈靜)

  2017滬臺青少年夏令營結營

  2017滬臺青少年夏令營結營。(圖片來源:上海市臺辦)

[責任編輯:馬一娜]